虛擬移居
這個星期出奇忙碌,不過所有東西(包括會議、面試等等)都是在網上進行,感覺上“好像”見過很多人,但事實上誰也沒有“見”過誰。不知是誰提起的:明年(香港)畢業的四年制學生,(一個搞得不好)可能都是以網上上課形式完成。誰也沒有“見”過誰。
想來這種真假難分的感覺,其實已經悄悄地滲入我們的生活很久很久了。記得早在一九九○年的波斯灣戰爭,那時學者尚 · 布希亞已提出“波灣戰爭不曾發生”。布希亞要探討的問題很多,其中和我們今天的生活關聯較大的是媒體的問題。當年互聯網還沒有普及使用,一切資訊都是從電視的新聞片段得來的。換言之,那場戰爭在一般大眾心中,彷彿是一些電影或電視片段,感覺不大真實。事隔十年左右的美國“九 · 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同樣出現這個問題,也許更嚴重。雖然我們更熟悉紐約那場景,但飛機撞向摩天大樓的影像有點熟悉,好像在電影中見過。結果同樣讓人感到不真實。
我們大概做觀眾做得太久了,一場疫情,把所有人都變成了影像,做了其中的角色,我們彷彿在電腦屏幕裡生活的時間要比在現實空間中要長。人們大概都習慣了在網上生活的樣子,開始計較怎樣在網上看起來較標致。據說這段時間,整容的人反而較疫情前多呢。坦白說,這些人仍然未能擺脫活在現實世界的模式,假如他們“移居”得夠徹底,咬咬牙完全活在虛擬現實裡的話,根本不用花錢在整容的問題上。簡單的用什麼程式為自己美顏,又或者索性換一個虛擬頭像便可以了,而且順道把性別、年齡什麼也一併換掉。情況就像臉書新推出的元宇宙,大家都活在虛擬現實中去了。
我不想移居虛擬世界。這陣子,我開始學習靜觀,留意起自己的呼吸來。
區仲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