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音樂
人生有很多東西都不是自動送來,一旦生而為人,除了如太宰治般抱歉外,我們無一倖免地在主動及被動的狀態下生存。至於如何在此動態人生中爭取主動空間,實在因人而異,多少性格使然,但無論我們如何主動出擊或被動躺平,都會遇到自己不能控制的狀況。例如我們在路上或商場餐廳聽到的音樂,就往往不是自己的選擇,對這種並非我們所選聽的音樂,可稱之為“被動音樂”。
以行動力來說,主動被視為更可取的做法,聽音樂亦然,主動選聽的音樂應該都是自己喜歡或認為需要聽的音樂,與人無尤,當然可取,假如認為所聽的音樂十分精彩而不應該只有自己聽到,或不小心地被其他人聽到,與人有尤,則未必可取。因為A君所認為的美樂可能對B君來說是噪音,還有一種被動音樂來得更徹底——並非為了個人欣賞而播放,而是專程惠及客人,例如之前提及的商場、餐廳,尤其是比較大型或高級的,只要我們身處其中,就成為被動音樂的聽眾。
記得曾經在一間餐廳用膳,全程用了兩個多小時,期間聽了不下四、五回《橄欖樹》,雖然我對這支歌曲不反感,但如此頻密地聽同一支歌曲,實在令人有點煩厭。其實餐廳理應知道他們的食客大概會用膳多久,播放的音樂,可以相應有多一點點變化。
通常出於商業考慮的被動音樂還算好,無視別人的私人廣播更令人困擾,對!就是那來自我們附近陌生人手機發出的噪音。這種噪音應該要清零,強制人人用耳機,但在這文明到來前,我們唯有用藍牙耳機,開啟主動抗噪功能,樂得耳根清淨。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