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的狀態
據說以下這個段子是近期流傳甚廣的。一位醫生問患者:“如果痛苦的級別從○到十依次遞升,那你現在的感受是多少?”患者低着頭說“π”;醫生很困惑:“
π?圓周率?”患者抬了抬眼說:“是的,沒有多麼極致的痛,但卻沒完沒了。”
內地在年後爆發的這波疫情中,從管控到封控、然後到了現在的靜默。靜默,沒有任何聲音和活動、人體活動空間受到限制。
學生居家上網課、上班族居家辦公,原本被日常不同活動空間區隔的工作和生活,如今共融在一個家居裡、廿四小時中,再也不分彼此;靜默的生活狀態,令人混淆了時和日。似乎,活着,是人們價值觀中的最低標準,也是最高標準,似乎亦成了唯一標準。難怪,大家談及如何活着時,便都進入了靜默狀態。
生而為人,難道僅僅只能是活着?
村上春樹曾在形容“小說家”這個職業時說,與其是一個人人都可以跳上來的開放擂台,誰運氣好,寫出一兩部驚世之作也不是新鮮事;但若想長期站在這個擂台上,不論輸贏,只是穩穩地、經年累月地站在上面,以一種安身立命的方式堅守下去,卻極為不易。(大意)
僅僅是活着,如牛馬一般,是令人喪氣的;但當暴風雨來襲、當山崩當海嘯,活着且活下去,便是極之考驗意志的。這特殊時刻的活着,便有了將預期拉長、將目光放遠的意味。在一切都不景氣、大家不順利的情況下,讓自己活着,可持續地、盡可能舒暢地活着,活到一切都漸漸好起來的那一天,就是很了不起的勝利了。
風,從不知何方吹來、吹得一切都彷彿要連根拔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拽住一件可支撐身軀避免倒下或吹走的東西;雨,傾盆而下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找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屋簷、或者迎着風雨盡快跑回家。然而,沒有家的人呢?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