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7月04日
第B11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發展表現性評核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發展表現性評核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當前澳門教育早已擺脫過去傳統以考試考察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標準化評核,邁向多元評核形式,全方位考量學生綜合能力,以形成性評核為主。但落到實際的教學中,形成性評核應該如何實現呢?結合國內外的理論,我認為一個落腳點在表現性評核。

甚麼是表現性評核?其實這並非新事物,最早在心理學和企業管理領域應用中出現,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教育學家發現,隨着研究加深,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迅速發展,興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成為國外應用最為廣泛的學生評核方式。

在此之前,美國與我們傳統教學一樣,採取的是標準化測驗,通過選擇、填空、簡答等固定答案的問題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但它僅僅只能考察學科知識單點掌握程度,停留在識記、概括、理解的低水平認知層面,評核形式過於單一,不能體現學生的綜合質素,檢驗學生的實踐能力、批判思維、創新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重要的能力。而表現性評核則是強調真實的任務環境,側重於評價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需要學生自己積極思考,創造出解決問題方法,用自己的行為表現證明學習效果,所以答案不再是唯一的,這為未來學生直面社會,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提供基礎。

實際上,很多教師已經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現性評核的形式,在過去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會佈置作文、調查、匯報、實驗和回答問題等任務,然後根據學生表現,給出分數或點評,但過去表現性評核不是教師傳統的評核方式,也還未曾形成一套良好的規範。

根據國內外文獻資料,表現性評核通常分為評核目標、表現性任務和評核量規三要素。評價目標的設立是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指向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應形成的核心能力和思維方式,具體包括知識、行為、技能等方面,而且不同學科的表現性評核目標亦會存在差異,例如語文學科側重表達交流,數學學科強調邏輯推理,自然學科強調探索實踐,藝術學科側重想像描繪等。

明確評核目標後,緊接着是要為學生創造表現情景,設計表現性任務,由於評核目標指向持續理解、多維度能力,所以任務應具備真實性和生成性,即真實的情景與可供學生操作的空間。具體可以按照四個步驟設計,第一步是要確定具體的學科領域,第二步是根據學科確定要評核的能力,例如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第三步是確定任務形式,一般可以分為簡短評價任務、事件任務、持續性任務,第四步確定任務的內容,表現性任務內容豐富,包括紙筆任務、匯報展示、實驗調查、演講、討論、表演、課題項目等等,其中紙筆任務是指以論述、作文、設計方案一類的創作型任務,與選擇、填空、簡單的固定題型有明顯差別,所以任務內容的設計可以根據具體活動分析。

設計表現性任務之後,最後是要制定評價量規,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它是一種描述性評分量表,為教師評價學生表現訂立評分規則,讓不同的評價者對學生多樣化表現和能力做出更為客觀、公平、專業的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促使學生自我反思,明確改進方向。當然,表現性任務考核的是學生綜合能力,因此評核無法運用絕對客觀的對錯二元論計分,所以一個好的評價量規應該具備完整性(表現維度、表現等級、表現描述)、合理性、實用性三方面。

從上述來看,表現性評核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實施過程最大難度就在於表現性任務和評價量規的設計,開發難度相當大,但是表現性評核展現出的巨大優勢,不但能推動教學者優化課程,結合評核推出優秀的教學活動,亦能透過高質素的表現性任務、專業的評價量規,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深度學習,思索問題的解決路徑,極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不過,對於需要集中記憶背誦的理論知識考查,顯然標準化測驗仍是最好的選擇,評分簡單、結果可信,未來在實際應用中,建議綜合兩種評核方式,能夠互為補充,全面推動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成功。

陳家良

2022-07-04 陳家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02692.html 1 發展表現性評核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