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7月29日
第C0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遊 蹤)漫步在多倫路

漫步在多倫路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長不過五百來米,寬十三米,馬路雖不起眼,但它卻是滬上文化名街。漫步在多倫路上,濃濃的文化氣息交織在上海的風花月夜裡,伴隨一陣陣輕柔的微風,若隱若現地撥動人的心弦。

早年,這裡曾經是一條小河濱,周圍雜草叢生,蚊蟲滋生。傳說有一位名叫竇樂安的英國傳教士買下這塊地,出資於一九一一年始建這條馬路,命名為竇安樂路,抗戰勝利後更名為多倫路。後來,一些中外有錢人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在此建了許多別墅,到三十年代這條馬路兩旁建築已初具規模。多倫路地處虹口,屬於租界與華界的緩衝區域,基於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許多左派文化人士來此落腳,久而久之,形成今天的多倫路文化一條街。

漫步於此,凝望佇立在綠草繁花中的魯迅的塑像,揣測着,魯迅先生是否又在懷念《故鄉》,惦記着阿Q的處境,秋白先生一定是在講述《那個城》的故事。漫步於此,同丁玲女士一起在《五月》讀書,逛內山書店,與郭沫若先生一起遐想,中國新文化之新詩發展,和陳望道先生一起研究《共產黨宣言》,跟夏衍一道致力於發展中國左翼電影事業。

看今天的多倫路,眾多的博物館、文化館,給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加之錯落其間的茶館、咖啡館,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格調,這短短的五百多米的馬路,真的無愧於上海文化一條街的美譽。逛逛走走累了,我找了一間茶館,鄰窗而坐,沏一壺龍井茶,細細品味,慢慢地欣賞,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我在想,其實上海類似多倫路的大街小巷實在太多了,而它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集中了中國眾多文化名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陳望道、夏衍、馮雪峰、許幸之、丁玲,他們都曾在這兒活動、工作、生活過。抗戰勝利後,這裡又曾居住過孔祥熙、白崇禧、湯恩伯等,給這裡留下歷史的記憶。

台灣作家白先勇童年曾在這條馬路的白崇禧公館生活。他在《奼紫嫣紅開遍》寫道:抗戰勝利第二年,一九四六年春天,九歲的他首次來到上海。一天,他去遊“大世界”,站在哈哈鏡前,看到鏡裡反映出扭曲變樣的奇形怪狀,童年看世界,上海本來就大,而以小孩兒的眼光看,上海更加大,對上海印象很深。

歷經歲月風雲,多倫路巍然不動。這裡既有中西合璧的“鴻德堂”,也有西班牙格調的李觀森故居,還有伊斯蘭風格的白崇禧公館。在這引人遐想的小道上,無論是文學巨著,還是歷史風景,抑或是建築藝術,都是那般的水乳交融。

漫步在多倫路,一個郵筒、一盞街燈、一條弄堂、一座花園、一枚塑像、一塊牌子,都值得慢慢細品,駐足觀賞,畢竟這裡留下太多太多的歷史故事、文化沉澱。

亦 聞

2022-07-29 亦 聞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06413.html 1 (遊 蹤)漫步在多倫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