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妝後的新加坡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華文媒體上的新加坡,從經濟、外交、廉政以至房屋政策等,多年以來就如一個十優狀元,早已是卓越的代名詞,其獨立後的非凡成就,更是舉世公認,實至名歸。
是的,當一個彈丸之地,獨立建國至今不過五十七年,但憑藉大政治家李光耀雄圖偉略、居安思危的治國理念,加上井然有序的交棒制度,今天的新加坡,全球GDP人均所得亞洲第一、世界排行第八,新加坡人擁房比率高達九成,如此讓鄰近地區居民艷羨的國度,又教人怎好意思,硬要雞蛋裡挑骨頭?
正因長年累月,外人對獅城幾乎有讚無彈,每當有異見聲音出現,自然就引起各界注目,所以這本《不平等的樣貌》一出,迅即便惹來“家醜外揚”的熱議。本書作者張優遠是新加坡人,在美國加州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後,她回到獅城,擔任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曾於二〇一三年獲南洋教育獎,二〇一六年榮獲美國社會學學會的女權學者社會運動家奬。
《不平等的樣貌》原版以英語寫成,英語版推出當年已成暢銷書,銷量逾二萬冊,作者的任務,就如英文書名所述,將獅城社會不均的模樣如實呈現。新加坡一直跟“成功”劃上等號,而唯才是用的制度,世代的新加坡人亦深信不疑,認為只要機會均等,窮人只要發奮,亦總有出頭之日。於是,一個人想要成功,從升學、就業、買樓、再到成家立室、養妻活兒,每一步都必須按照主旋律的論述去逐步達成目標,唯有如此,方可擁有理想人生。相反,沒有能力跟上時代步伐的人,便仿如成為社會的“問題”所在,他們“失敗”的責任,或多或少需自己承擔,與人無由。
在《不平等的樣貌》中,張優遠以社會學角度,排斥了上述主流敘事的框架。她花了近三年的時間,實地考察兩個政府建屋發展局轄下的租貸組屋社區,再跟其他六個不同社區比較,了解低下收入階層的日常生活,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仿如另一個存在於平行世界的新加坡。在調查過程期間,作者發現這些社區的人相對“慢活”,鄰里與家人之間有着城市人早已失去的人情味及互信基礎。
作者亦發現,在時鐘仿如被調慢的低收入社區,大部分住戶的生活模式和心理狀況,往往被浪漫化的主流敘事粉飾,甚至在國家主導如何說故事的情況下,讓這個社會階級隱沒於大眾的視野範圍之內。
新加坡幾乎居者有其屋,大多數人將擁有房產和安全感掛鈎。雖然租賃組屋的住戶,有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不會被輕易驅逐,但張優遠指許多人仍向她表達強烈焦慮。他們居住的租貸組屋,外觀上與一般組屋幾乎無異,但前者的內部空間狹窄,有些甚至只有一間房。狹小的居住空間,除了增加生活壓力,也讓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繃緊。正因居住環境過於密集,公共空間的衛生條件亦可想而知。
《不平等的樣貌》的內容,大開外人認識新加坡的眼界,亦同時傷害了不少當地人的感情。對作者而言,這反映出新加坡過度重視民族自尊,致使他們難以直視自己國家的貧困問題。然而不去看,不代表問題自動消失。張優遠以扎實的學術研究,突破霧裡看花、以進步繁榮為基礎的主流論述,說出另一個鮮為人知的獅城故事,實屬難能可貴。
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