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順水 風順堂
澳門是沿海城市,昔日不論葡商出海貿易,或漁民出海捕漁,均離不開航海。“行船跑馬三分險”,華人會於媽閣廟祈求出海的親人平安歸來;葡人則會在風順堂街的聖老楞佐教堂祈禱順風順水、庇佑平安。
聖老楞佐教堂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內擺放聖老楞佐塑像,華人百姓見葡人多在教堂祈禱風訊,便認為是賜予風訊的海神。加上教堂初建之時設有風訊杆,華人便稱教堂為風訊堂,又因“訊”、“信”、“順”均同音,便衍生風信廟或風順堂等叫法,久而久之該區亦被稱為風順堂區,後來更正命為“風順堂街”。
今日的風順堂街雖然平平無奇,昔日卻是高級住宅區。十九世紀期間,許多歐洲富商住在附近一帶。教堂對面的慈幼中學原為澳門葡商高士德的私人住宅,一七七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租用此宅,並於門前加建一列矮牆,牆身有八對柱,故當時人稱之為“十六柱”,後來更將該宅和風順堂街一併俗稱為“十六柱”。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澳門教會收購“十六柱”作為慈善和教育機構使用,其後多次改變用途。直至一九一○年,教會才將“十六柱”的兩層木屋,以及後方的小山坡撥給聖母無原罪孤兒院,即慈幼學校作為新校舍,再慢慢改建發展成今日模樣。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