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無附枝 麥穗兩歧
自古以來我國是以農立國,蓋民以食為天也。可是往往要聽命於天時,所謂“睇天食飯”,往往遇上荒年,便餓殍載道。近世紀,為了加速經濟發展,把魚米之鄉的農地蓋起高樓大廈,糧食不足而有賴進口,頗有飲鴆止渴之嫌。曾經有過一段日子,說是畝產千斤,未免言過其實。不過在適當時候,出了一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研究出水稻雜交的方法,把口糧的問題得到很大的幫助。他比及時雨更及時。
說起袁隆平,聯想到北齊時的孟鄴,字敬業,安國人。他擔任東郡太守時,由於施政寬和仁惠而名噪一時。在他所治的地方,一株麥子竟然結出五穗,至少也有三四穗。據說有人送來一株麥子,竟然長出九枝穗。當然,孟鄴不是袁隆平,他沒有農業知識,只是一位精心施政,為國為民的好官,人們認為這好官感動於上蒼,是善有善報的結果,而這善果不是孟鄴所得,而盡蔭於萬民。
據說,漢光武帝出生在洛陽,這一年,當地也出現了一株九穗的麥子,因此光武帝取名為“秀”。粵語“秀”、“瘦”音同。一人“瘦”而天下肥何憾之有?怕的是一人肥而天下瘦。
不得不提的是張堪為漁陽太守時,民謠有這樣的稱道:“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公為政,樂不可支。”像這樣的民謠,聽一下亦高興。
這些典故,古人把它編成韻文,而且是對仗。那麼“孟鄴九穗”與之相對的是“鄭珏一麻”。話說唐代的鄭珏和李愚都是學士,某日在鄭珏所住的亭下突然長出一株麻。李愚說:“這是將為宰相的徵兆。”霜降之日,這株麻結籽,竟是白麻。後來鄭珏果然被任為宰相。據慣例,在唐朝任命宰相的皇令是寫在白麻紙上的。
“鄭珏一麻”與“孟鄴九穗”無關,只是著書者取其對仗與叶韻而已。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