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榮光與黑暗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些巨大轉變的見證人,都是迫不得已變成了見證人”。茨威格的這句話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讓我們感同身受,所以那天聽說今年有幾本舊書賣得特別好,《叫魂》與《昨日的世界》,特別深切的感受是:時代是最好的促銷。
此書的作者,奧地利著名小說家斯特凡 · 茨威格出身貴族,生在和平和繁華的時代,從小就入名校深造,往來結交的都是那個時代的名人學者,卻生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目睹了戰爭對歐洲造成的摧枯拉朽的影響,並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祖國,長期流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很清楚,在千千萬萬人中間,沒有任何人具備像我這樣的優越條件:我是奧地利人、猶太人,也是作家、人道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恰恰站在震盪最激烈的地方”。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最後一部散文作品,半自傳性的回憶錄。但這本書不是茨威格的私人生活史,也不是他的個人回憶錄,而是他親歷的半個世紀歐洲興衰史。茨威格以充沛的情感,細膩的文字,敘述自己生平所經歷的歐洲重大歷史事件。半個多世紀的歐洲變遷,在他的筆下變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他將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氛圍和人們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在這部回憶錄中,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文化軼事也都一一呈現於讀者眼前。作為優秀的傳記作家,茨威格曾為約瑟夫 · 富歇、為瑪麗 · 安托瓦內特、為巴爾扎克,也為羅曼 · 羅蘭立傳,而在這本《昨日的世界》裡,除了對自己生活經歷和心理剖析的描繪,與他有深入交集的朋友——里爾克、羅曼 · 羅蘭、弗洛伊德甚至是高爾基,也在他白描式的章節中豐滿而立體,並且是這本書中最細膩溫情而貼切的部分。
但本書從“黃金時代”進入“一九一四年戰爭爆發”時代,即希特勒發起世界大戰,茨威格的精神故鄉便跌入了慘烈動盪之中。德國所有猶太人被驅逐、監禁或殺害,人們流離失所,文化藝術成了虛空,茨威格也失去了奧地利公民的身份證、被禁止用自己的母語寫作。痛苦不堪的他,只能避居巴西。他寫這本書的時候,說:“在我鼓起勇氣寫這本以我為主角,或者更確切地說,以我為中心的書之前,所發生的許許多多的事件、災難和考驗,已遠遠超過以往一代人所經歷的。我讓自己站在前面,僅僅是作為放幻燈片時的解說員;時代提供了圖景,我無非是對這些圖景加以解釋而已,因為這並非我個人的經歷,而是我們整整一代人的經歷——幾乎沒有任何一代人像我們這樣,命運的負擔如此沉重。我們中間的每個人,即使是年紀最小或是最微不足道的,無不在心靈深處被歐洲大地上幾乎是無休無止的火山般的激盪所震撼。”
戰爭雖未以直接的暴力形式施加於茨威格,但它以人為強力造成的痛苦和創傷,將所有被迫捲入其中的人的生命經驗都變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贗品——正如茨威格說,他是這段歷史的“犧牲品”。一九四〇年,茨威格在致馬克思 · 赫爾曼的信中談及寫作《昨日的世界》的初衷:“出於絕望,我寫生平的歷史……至少我要留下一份文件,寫下我們曾經相信過的東西,我們為什麼生活過。今天一份證詞比一部藝術作品更為重要。”
畢竟這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昨日已經消逝,榮光與黑暗一去不復返,但仍存在於每個見證者的記憶裡。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