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10月23日
第C06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德國人記錄清末建築與宗教文化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普陀山、祠堂、寶塔)》(共三卷) 作 者:恩斯特 · 伯施曼 譯 者:趙珉 出 版 社:中國畫報 出版日期:2022年6月

德國人記錄清末建築與宗教文化

在世界建築大觀中,古老的中國建築絕對是不容忽視的獨立存在。它們依循當時人們的生活需求、傳統習慣和思想觀念而自成體系及獨特風格,其中蘊藏着中華民族的基因與文化。

一九〇六年,一個德國人出於對中國建築與文化的熱愛及作為專業人士的先見,從北京出發,開始了為期三年的中國古建築考察之旅。他跨越數萬里,先後遊歷了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清末中國十八個省份中的十四個,留下了八千多張照片、二千五百多張草圖、二千多張拓片和一千多頁測繪記錄。此人就是德國建築學家、漢學家恩斯特 · 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一八七三年——一九四九年),被公認為第一位以現代科學方法全面考察記錄中國古建築,並向西方社會系統介紹中國古建築與文化內涵的學者。

回國後,伯施曼系統整理這些考察資料,陸續出版了《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三卷)、《中國建築與風景》、《中國建築》(二卷)以及《中國建築陶藝》等六部專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研究之集大成者。它對後來的中國古建築研究影響深遠:其研究方法啟發和影響了梁思成及整個中國營造學社的研究走向;美國建築師墨菲則直接參照伯施曼的測繪圖紙用於其在華的設計項目;中國現有文物遺產保護的大致框架也同樣得益於他首創的研究方法。

筆者曾撰文〈百年前中國建築的珍貴記錄〉,介紹的《尋訪一九〇六年——一九〇九年: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築》,便是上述《中國建築與風景》的中文譯本。而今次介紹的《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三卷本,包括《普陀山》、《祠堂》和《寶塔》,則是伯施曼先後於一九一一年、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三一年在柏林出版的德文版原著的中文譯本。

《普陀山》是作者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並透過建築研究中國文化的開山之作。書中重點對普濟寺、法雨寺、佛頂寺等建築進行全面的記錄,配以二百四十幅珍貴實景照片與手繪圖,對各寺廟及島上的宗教生活進行詳細的解說。隨着作者獨特的視角,讀者能夠清晰看出東西方在藝術表達與理念方面的差異,從而透徹了解中國古建築的特點及背後的宗教觀念與哲學思想。書後還附有作者文筆流暢的日記節選,字裡行間洋溢着真情實感,令讀者得以窺見當年寺廟鮮活的祭禮日常及生活風貌。

在《祠堂》中,作者參照歐洲梳理建築及藝術文物的研究思路,對祠堂按省份及地域分類,細緻並深刻地描述了各地各類祠堂建築特色,涵蓋了作為國家級祠堂象徵的文廟到地方氏族宗祠等不同等級與形制祠堂,包括黃帝祠、張良廟、二郎廟、武侯祠、關帝祠、李杜祠、文廟等重要建築,闡明了中國人與自然、建築、宗教和諧統一的世界觀和美學觀,為讀者展現了作者在這場由遙遠北國至南方邊陲的旅程中所記錄的中國建築藝術盛宴。書中共收錄了二百餘幅圖片與手繪圖,隨書還附贈各祠堂平面圖六張。

《寶塔》則系統描述了五百五十多座寶塔和塔群,按照形制、所在區域及歷史進行分類,配以五百二十餘幅實景照片及示意圖,勾勒出中國寶塔建築的大致面貌,被認為屬“中國寶塔史第一次得到系統梳理,呈現出它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寶塔的研究還擴展到整個亞洲範圍,補充了極少數國外實例,包括蒙古、中亞地區和印度本土佛教及其規模巨大的寶塔建築。

全書為“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系列叢書”之一,以大十六開本精裝印製,書中的照片、拓片、速寫等資料皆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隨着歷史變遷與發展,此書已成為後人無法逾越的中國古建築史領域的里程碑。時至今日,書中記錄的許多古建築,或不復存在,或面目全非,後人只能從伯施曼的著作中得窺原貌。這些幾近絕版的第一手珍貴史料,已成為許多文物古跡少見甚至是唯一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它們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並為文物古跡修復、古城復建等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司徒一凡

2022-10-23 司徒一凡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22755.html 1 德國人記錄清末建築與宗教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