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印象
小時候不知何謂賽車,只知道一年中有幾天特別嘈吵,那個引擎聲響就像一群機械怪獸在咆哮,每吼一次我就掩一次耳朵,幼年時對賽車的印象,大概只有恐懼和迷惑。
再過幾年,對身處城市多了認識,知道澳門每年舉辦格蘭披治大賽車,某年父親在廁所門的通風口,貼上了一幅成龍盃的海報,我每次如廁都要被迫對着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成龍,每年都帶上一大票明星來澳參加成龍盃;張曼玉、鍾楚紅、王祖賢、後藤久美子(抱歉我只記得女的)……那年頭難得有明星來澳,自然成為同學們小休時的談資,上課也能聽到跑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所以在少年時代,對賽車的印象就是亢奮和熱鬧。
後來到加拿大升學,回澳時已二十多歲,由於賽車期間要封路,交通堵塞,原本十五分鐘的路程變成四十五分鐘,對賽車自然不抱好感,覺得它擾民。嘈吵、混亂,就是青年時代對賽車的印象。
到了這幾年,讀了不少澳門歷史,也了解到賽車與澳門的淵源;格蘭披治大賽車,原本只是業餘車手的比賽,經過前人許多努力,才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過程相當不易,而且早已成為澳門除了賭博之外,最重要的品牌。早前有人提議取消舉辦賽事,並謂門票收入不足以支撐舉辦的經費,這是事實,但大家別忘了,遊客來看賽車,也會一併消費,到餐廳食飯,到酒店住宿,到手信店買肉乾蛋卷,這都能帶動經濟收入。而且澳門是賭城,賭博予人的印象是負面的,幸好還有賽車這品牌,不知不覺提升了澳門的形象,單單這一點,賽車就有辦下去的價值。
近年受疫情影響,舉辦大賽車比以往困難得多。這幾年我認識了好幾位車手、工作人員以至管理層,即使世道不好,但他們眼裏那團火並沒有熄滅,逆境中依然沉着應戰、不屈不撓,這感動了我,我想,這也許才是賽車的真實面貌吧。
李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