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不打不相識
第四次阿以戰爭結束後,阿拉伯產油國隨即聯手先減產,再向在這次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及西方國家進行石油禁運(最初目標是美加英日荷,後擴大到葡萄牙、羅德西亞——今天的津巴布韋、南非),結果造成世界原油價格由原先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暴漲到十二美元。石油危機蔓延全球,西方國家經濟更陷入衰退。
然而,阿拉伯國的石油收益,卻由一九七三年的三百億美元暴增至一九七四年的一千一百億美元。大部分受制裁國家一個月後投降,表態在中東問題上支持阿拉伯人(荷蘭除外),於是阿拉伯國把他們從制裁的黑名單中剔除,恢復供應。接着日本也宣佈站到阿拉伯人一邊(日本能源八成靠輸入,主要來源是中東),最後只有美國和荷蘭繼續受制裁。石油禁運最終隨着美國主動和產油國談判,於一九七四年三月十八日結束。
美國於一九七四年二月主動邀請十三個產油國到華盛頓開會,雙方商討之後同意成立國際能源署來協調石油供應。之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沙特王室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最後達成協議:美國出售軍事裝備予沙特,同時承諾保護沙特國土不受以色列侵犯;沙特作為回報,所有石油交易均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即沙特向外出口石油時,只接受美元。同一時間,沙特在石油交易中所獲得的美元盈餘,都用來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由於沙特是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在中東具主導地位和號召力,到一九七五年,石油出口國組織OPEC的其他成員,都一一仿傚沙特做法:一邊用美元結算石油,又把油元盈餘購買美國國債,形成了一個“石油——美元(生生不息的)循環”。
(中沙關係進入里程碑時代 · 六)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