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阿叔好“大鑊”
冬春軒先生周一專欄名曰“談阿叔論古風”,說到有句廣府俚語:“人生路不熟,隨處叫阿叔。”
讓我想起老母親六十歲左右時的一件事。那晚母親下班回家感嘆道:“今天在路上有小孩叫我婆婆,叫得我心裡一驚。再一想,都六十歲的人了,小孩子叫我婆婆很正常。”老媽長相比同齡人後生些,雖不化妝,但穿衣服很素雅,知識分子那一款,一直都被尊稱為阿姨,突然成了婆婆有點不適應。
想起另一件好玩的事。朋友和幾位友人發現一家潮州菜館出品很棒,去了幾次後老闆和他們熟絡了,每次都招呼周到。但某一日,幾杯啤酒下肚,他們之中一位女士對着老闆叫了聲“阿叔”,老闆聞之勃然大怒:“雖然我年紀大,但我唔係阿叔!”從此再去店裡,他都黑口黑面。我問那位老闆大概多大年紀,答說快七十歲的樣子。忍不住笑出聲——七十歲還不是阿叔,難道要叫你歐巴?
冬翁那篇文章其實想說另一碼事:香港某店貼出“問路費一次十文。本公司或店舖員工並沒有義務與責任提供道路指引服務,如態度不好,那應該沒有誰欠誰。”
不敢說“世風日下”,那樣我會馬上顯老立刻變身“禮儀之邦”的“婆婆”。只是,想起去其他國家旅行,每每問路,都得到耐心指點。第一次去東京國立博物館,在天橋上問一位站在那兒吸煙的年輕人,估不到他英文不行,指手劃腳半天不得要領,他急得頭上冒汗,索性對我們一招手,領着我們下天橋走了一大截路,就差沒送到門口了。
吳衛鳴先生說過他有次在葡萄牙開車迷路,有反方向開來的車帶他開了很長一段路。當他感謝對方時,那葡人說:不用謝,下次有人問你路,也請這樣待他便好。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