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哭泣
日前說過鄧析子《無厚》:“體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悅者顏不能不笑。”他說的“口不能不呼”,這“呼”字,可說是喊叫、呻吟、哭泣。日前說過的是笑容,現在且說哭泣。《禮
· 檀弓上》:“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齊斬的“齊”讀作“咨”音。這是說:“以哭泣來抒發心裏的悲哀,穿着齊衰斬衰來紀念父母的恩情,只喝點稀粥過日子,這原則,從天子至庶人都一樣。”哭泣兩字往往相連,其實是有別的。孔穎達謂有聲之為哭,無聲者為泣。上面說過“呼”等如“喊”,所以在廣府語中說“喊”就表示哭,反而不說哭。
小孩子哭了,撫慰之曰:“米(勿)喊。”先人去世後設靈家中,七七四十九日,每於用膳前在靈前哭嘆,邊哭邊訴:“夫主呀!有你在生就大鑊煮呀,冇你在生以後要捱番薯。”哭得一字一淚,這動作謂之“喊飯”。
喪事固然要“喊”,喜事同樣要“喊”。昔日嫁娶,都是盲婚啞嫁。話雖如此,其實“盲啞”只是女方,那準新郎早已相過親,待嫁娘由頭至尾都被瞞着,直到出嫁前一日,由一班“姊妹”齊集女家,把出嫁娘推入房中,宣佈她出嫁,此謂之“知日”。不曉得那“準新娘”真不知還是假不知,聽了那“宣佈”儼如晴天霹靂,嚎啕大哭,既泣且訴,泣父母養育之恩,訴與親人離別之痛楚,與“姊妹”們喊足一日一夜。聞者傷心,見者流涕。
哭的不只個人的情感,有關國事的,如春秋楚之伍員,因家族被楚王誅滅而奔吳,謂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復(覆)楚國!”包胥曰:“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伍員率兵破楚,申包胥乞師於秦,秦王不許。申“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為所感,遂救楚。
據說三國蜀之劉備也善哭,往往遇疑難而不能解者,對人哭一場而逢凶化吉。荏弱女兒也善哭,而哭只是“三部曲”之首,即所謂“一哭二餓三上吊”,堪稱絕招。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