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3年03月12日
第C06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關於管教的思考

《喚醒孩子的自律》 作 者:托馬斯 · 戈登 譯 者:竇珺 出 版 社:東方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關於管教的思考

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讓孩子自律等問題,可能是不少父母的煩惱所在。關於管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 · 戈登博士在他這本《喚醒孩子的自律》中給出了明確的方法。這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籍,戈登博士曾因在人際溝通方面的貢獻,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書中就管教的內涵及相關問題作出了深入的控討,例如教導與控制、他律與自律、管教該鬆還是嚴等問題,也分析了傳統的奬懲為何對孩子不起效,並提出了其他有效的管教方式。

管教本身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是教(有教導、指引、栽培、啟迪等意思),其二是管(有管制、約束、禁止的意思)。兩者雖然都是源自管教一詞,但分別在於帶有教育意味的管教致力於“影響”孩子,而帶有限制意味的管教致力於“控制”孩子。在他律與自律的議題上,本書不禁令人反思,我們作為父母往往習慣運用權威、奬懲或其他外在方法讓孩子守規矩,威逼利誘他們完成我們所期望的事情,但通過外在的原因來讓孩子害怕和就範,並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當我們不在時,孩子還是不會自動自覺做事,無法發展出自制能力。另外,書中就奬懲制度的管教模式也作出了精彩的闡述。傳統的奬勵和懲罰其實是一種外在控制,通過答應孩子的要求與孩子作等價交換,通過給糖果、買禮物或去旅行來引誘孩子變乖,無論哪種奬勵最終都不會長久,奬品不斷提高及更替,孩子只為奬勵而行動,沒奬勵或奬品匱乏時便失去動力;至於懲罰也只能起到暫時作用,當孩子具有反抗能力,懲罰便不再起效,且懲罰會助長孩子的攻擊行為和暴力。通過奬懲來控制孩子會弱化孩子自律的內在動機。

作者發現,不論什麼情況,只要孩子的行為與父母所預期的不同,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在搗亂。因此,父母會按捺不住要管教孩子,讓他們重回父母眼中的“正軌”。但事實上,孩子可能只是在做一些滿足自己需求和符合孩子天性的事。到底父母該怎樣做?書中提到積極傾聽、“我信息”、親子共同商議等非控制型的方式。其中,積極傾聽和真誠接納孩子是親子互動的關鍵,被我們愛過、傾聽過和接納過的孩子,也會漸漸地發展出傾聽和諒解別人的能力,孩子更能看到父母的難處和初衷,並自動自覺配合父母。至於書中所提到的“我信息”,則是通過不帶批判地描述孩子的行為會為別人帶來怎樣的感受和影響,來協助孩子覺察自己,從而調整自己,繼而發展出自制力和良知。

誠如作者所言,“分享而非說教,提供而非強加,建議而非要求”,當我們以教養而不是管制作為出發點來影響孩子,當我們把改變行為的責任留給孩子,當我們尊重和接納孩子、不必連哄帶騙、不必呼喝打罵,孩子或許就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自律。

李芷縈

2023-03-12 李芷縈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49785.html 1 關於管教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