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世界光明 天下無拐
前幾日,母親在微信上與我分享一條視頻號的推送,封面就寫着搶眼的兩行字:“你敢相信嗎?五句話能拐走一個大學生。”若是在以前,我肯定對這類嘩眾取寵、吸引觀眾眼球的標題嗤之以鼻,但這次我卻沒有選擇略過,而是認真觀看起來。視頻主要分享了五種人販子可能會用到的拐賣話術。看完後,我打了個寒顫——我的確極有可能“中套”,不法分子擅用人類善良的本性進行拐騙。
母親的擔心不無道理。在我還未出生前,人口拐賣案就不斷發生。二十年前,“寶貝回家”組織開始遍佈全國——幫助家長尋找失蹤兒童,及幫助流浪乞討的孩子找家。其後,電影《親愛的》、《失孤》和《天下無拐》在打拐背景中誕生。直至去年,我們仍能看見轟動互聯網的“徐州豐縣鐵鏈女”事件。可見,即便在人工智能興盛的年代,我們仍無法保障婦女及青少年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人身安全。
看見《足利女童連續失蹤事件》一書純屬偶然,只因它被擺在Page One書店最顯眼之處。隨手翻起,內容即刻奪取我的注意力,因為它講的就是拐賣案。
本書屬於紀實文學,由日本新聞工作者清水潔所著。該書鉅細無遺地記錄了清水潔深入調查日本女童失蹤案“足利事件”,及其餘四起有關案件的過程。“足利事件”發生於一九九〇年五月十二日,失蹤者是一位四歲的小女孩,被發現時已窒息身亡。當時因司法部門的草率,菅家利被冤捕並入獄十七年。後因清水潔不間斷的調查和報道,才令蒙冤者無罪釋放。
起初我以為它像懸疑推理小說,但隨着閱讀,發現作者在書內提供了大量看似枯燥無味的數據,譬如日本法律條文、過往日本警局的案件記錄、受害女童及其家人的DNA與嫌疑人DNA之對比……書中詳盡的數據支撐了清水潔的推斷,真正的兇手應當是個叫“魯邦”的人。所以,它更像一本清水潔公諸於世的偵查資料冊,用來揭示日本司法機構為了聲譽,而放棄追究真相的不光彩行為,亦譴責選擇做烏合之眾的媒體。
如他在書中所言:“倘若媒體一味倚仗上頭的擔保,只做消息的搬運工,後果將不堪設想……媒體的查證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在做無法得到擔保的冤案報道時。”不僅如此,本書並沒有懸疑推理小說讀到結尾時酣暢淋漓的快意,它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句號。至今,兇手仍逍遙法外。迫於日本公權要守護的一杯羹,事件的追查也只能停止。
新聞是否要報道與挖掘真相,這一直是新聞從業者所思考的大問題。清水潔在書中不斷發出詰問和呼喊,筆者認為他是本時代當之無愧的俠義之士。既不因黑暗而放棄對正義的追求,亦有勇氣和智慧應對阻撓,抱持“聲音再弱,也要傾聽;聲音再強,也敢質疑”之信念,着實令人敬佩。
另外,筆者還想到“孫海洋尋子案”。父親孫海洋終於在十四年後尋回兒子孫卓,二○二一年,闔家迎來來之不易的團圓。當然,如此的喜訊是罕見的,曾失去的十四年,意味着數不盡的悲痛與輾轉反側,無數“失孤”家庭亦經歷着這一切。今天,“寶貝回家”組織仍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刊佈着“寶貝尋家”、“家尋寶貝”等尋人信息。願世界光明,天下無拐。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