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二
2023年06月13日
第B12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冼玉清的《九如圖》

九如圖 高奇峰

九如圖 冼玉清

冼玉清的《九如圖》

李健兒(?-1941)一九四一年於香港出版的《廣東現代畫人傳》中,只記述何香凝(1879-1972)、冼玉清(1895-1965)、張坤儀(1895-1967)、伍佩榮(1904-1979)和楊素影五位女性藝術家。當中,何氏留學日本,其餘的藝業均夯實於粵地。奇特的是,她們中有兩人與澳門關係彌深。伍佩榮於抗戰時居三盞燈授畫,而冼玉清出生於澳門,永久通訊地址是“下環圍一號”。

傳記以“畫人”稱之,當以畫藝面對世人!可是冼玉清後來卻被譽為嶺南著名學者、詩人、文獻學家,畫名由此而掩。實際上,其才其藝,確是耀目!

冼氏係南海西樵人,“性婉淑守禮,知書識字” 。其實,按她一九五八年的自述,八歲起於澳門林老虎私塾讀書 ,之後就讀於啟明學校,再之後是灌根學塾,即子褒學塾。

冼氏於十三歲時已有才名。一九〇八年廣東多地發生風災,死傷人數甚多。為此,有志者發起分別在廣州、香港及澳門舉行的賑災會。市民除了以各樣名貴之物義賣外,書畫亦參與其中。冼玉清參與了是次活動:“冼翰之女公子,冼玉清,當場畫人物、花卉,隨寫隨售,藉分鄺、彭二女士之勞,實為賣品中特色。以該塾女子能書者有人,能畫者有人,固屬人才之藪。而數女士之熱心救災,不惜勞瘁,尤足令人欽佩。”作為康有為門人和其師的陳子褒亦即場寫書法義賣,熱心公益。冼氏的出現,當是初試啼聲之跡。

冼玉清一九一二年畢業於子褒學塾中學普通科,未幾入香港聖士提反(St. Stephen's College)女校讀英文。一九一八年她與家長去廣州,同時參觀了私立嶺南大學,由此轉入該校附中讀書,開始了一位自十六、七歲已決意終身不嫁的澳門女子與一所大學的終生之緣。其後,一九二〇年她再入讀該校文學院中文系,二十九歲畢業後,一直任教逾卅年。

在廣州,冼玉清“以父執郭翁之介,入江太史孔殷掌書記。江公雅人,聘畫家李鳳廷教其家侍姬、女、媳,玉清亦從而問畫法”。上文之江公者,江孔殷(1864-1951)也,即“南海十三郎”的父親,澳門六國飯店匾額的書寫者。而李鳳公(鳳廷,1884-1967)在廣東二十世紀繪畫史上被譽為“傳統派”或“保守派”主將之一。饒有趣味的是,目前人們可知冼氏遺存的最早的畫是《九如圖》。款識:“《九如圖》,辛酉孟春,橅奇峰畫,為家大人上壽,玉清呈。”

高奇峰(1889-1933)原畫成於一九一五年,地點應在上海。此圖寫魚的動態、體積、大少又或是光影的變化,符合於實在物體的形狀,是其留學日本之後的傑作之一,也是“新派”畫的表現方法之一。“橅”者與“撫”相接,則摹也!也就是將原作放在素紙之下,透過微弱的影子於其上,以筆將下面的形象勾出,再於其上按原圖之色彩着上顏色。由此可見,冼氏摹之時,當有原作在手。該圖為其父祝壽而作。辛酉是一九二一年,此時的冼玉清二十六歲,還是大學生。

冼玉清在款識中稱“奇峰”,或可表明他們已一早認識,可能透過李鳳公的關係,而與自一九一八年由上海返回廣州的高氏相逢。冼氏摹本中,將高奇峰以水墨寫出的游魚所逐之花改為桃紅色,足見在學習之餘亦有自己的創見。冼寶幹(1849-1925)在此圖中跋曰:

玉清侄篤學能文,兼工繪事。今歲在辛酉,乃父翰廷中翰七秩開一,玉清以九如圖上壽,余覽而嘉焉。贊曰:“壽相九如,詩人善頌。寫入畫圖,綵生松棟。九五嚮用,魚藻樂胥。比類合誼,愛日長娛。伯氏寶幹書於瑞芝書屋。”

高奇峰以“折衷中外,融會古今”為畫學追求,冼玉清摹其作品以賀父親壽,似乎與所學有些微距離。其實,李鳳公自小隨父習畫,也研求西洋畫法,一九一〇年已在廣州吉祥路衛邊街設有其與鄭文軒、王育群主持水彩畫函授的“競美美術會”,“在廣州算是以西洋方法教授繪畫的創始者”。然而,對於致力改良中國繪畫的李氏,選擇從中國繪畫的本體去進行,這一點後來亦影響了冼玉清。

學者云冼氏“其為畫也,荷花絕工。閒閒著筆,韻味澹遠”。可惜的是我們目前只知其有一九三〇年的《舊京春色圖》和見到一九三〇年的《牡丹》,寫蘭與靈芝的《春色》和一九三六年的《水仙圖》三幀。

畫一張畫或許是“雕蟲小技”,冼玉清努力於國學之餘也不故步自封。令人驚訝的是她在私立嶺南大學授課時,能以英文講《二十四史》。不知今日,是否還有人能之?

陳繼春

2023-06-13 陳繼春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68986.html 1 冼玉清的《九如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