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打開心扉時
——《海王星》觀後感
今年澳門藝術節由本澳夢劇社製作的《海王星》於文化中心小劇院演出。劇場表演早在觀眾入場前就開始了,角色及場景從一開始就直接暴露出來:佈景的散亂、咪線互相的拉扯、表演者時而對話時而高歌、角色之間的轉換;即時錄像拍攝的雙重投射畫面,造成演出對象、空間及聲音的錯亂。燈光突然閃爍,演員之間的對答離奇且怪誕,就此引出了主角陳俞君。她想寫一個劇場故事,因此訪問男朋友吳俊延,吳俊延於是講述了患思覺失調的母親林玉華的故事。上半場由兒子去憶述。主角與男朋友一起去探訪男朋友的母親,想以話語帶出她身上更多的思覺失調症狀,可是兒子及社會都想將其隱藏,因此演出了一個小時之後,還是說不清母親的狀況。導演運用了視聽特效使觀眾得以感受思覺失調。在占星學中,海王星象徵幻想、救贖、混亂、欺騙、不切實際,其曖昧不明及虛幻的特質常會引起混亂的局面。
當你以為故事已經差不多完結了,原來此時才正式開始。這一刻,父親吳成勇與母親林玉華直接上演了一齣愛情故事,而最後父親對於母親的病也無能為力,選擇逃避、直接離開,把責任交給年輕的兒子吳俊延。在一次對母親的探望中,母親反覆糾纏兒子,要他答應來接自己回去。此時的場景是劇中最為牽動心靈的,導演用了不斷重複的手法。最初是母親的碎碎念,最後直接用身體環抱兒子;兒子則一次又一次地掙脫其懷抱,演繹出照顧者的軟弱,與他所肩負的不能承受的重擔。兒子除了對母親感到愧疚之外,也受到了創傷,於是道出照顧者的痛苦。而我們是否真的能理解母親的病苦?主角這時才將自己的故事說出來。她以劇場人的身份說出“為什麼一定要劇場”的原因,因為她只懂用劇場的方式表達自我。觀眾在看劇場表演時,編劇代入劇場說戲,如同直接切開洋蔥的心;主角是因為害怕,所以借別人的故事來說自己。這裡的隱喻是普通的一般人也可能是精神病患者。但在林玉華的世界裡,她覺得自己沒有病。然而若是表現出有病的樣子,其他人可能會開心些。
場景切換十分熟練,後台工作人員於前台收拾,將整理過程一一展現給觀眾。混亂之中不失條理,要經過很多次的排練才能如此得心應手。四位演員出色的演出,以交換角色的方式去詮譯故事,由頭帶到尾,在兩個小時裡又演又唱,不斷地走位、換道具,舞台是前台也是後台。後半段主角血淋淋的身體,是想把令人避而不談的疾病以撕破血肉的方式呈現出來。演員精神的緊繃、情緒的高漲,一次又一次把觀眾拉入劇中。當《Dance Me to the End》響起,大家一齊高歌,以為是一切的完結,終於為悲慘的人生劃上了句號。然而故事最後卻出現氣氛格調與之前不同的場景,彷彿我們之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這個突然的幽默,很可能是一個敗筆。導演在演繹破格之中再破一個局,將一切推倒重來,這是下一場人生或只是一場遊戲,有待觀眾去思考。至於大家接受與否,既然已經去到這個階段,那就都沒有關係了。
圖片來源:澳門文化局
施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