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公寓釋資訊助細安排
澳門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根據二一年的人口普查,在本地人口中,六十五歲及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點五;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準長者”佔本地人口的百分之十五點九,他們在未來十年將成為老年人口的一部分。估計到四一年,本澳將接近超老齡社會的臨界點,屆時長者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隨着老齡化不斷加深,長者群體愈發龐大,對安老服務、醫療、照護的需求肯定大增,加上不少長者居於沒有電梯的唐樓,對於長者公寓等相關配套設施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成立“養老保障機制跨部門策導小組”、出台《長者十年行動計劃》,提供“長者關懷服務網絡”和“獨居長者連網支援計劃”等多元化服務與支援,更前瞻在房屋五階梯中安排了長者公寓,並以黑沙環P地段為先導,探索社會老齡化與少子化的未來住屋需求。目前,位於黑沙環P地段的長者公寓項目已封頂,預期最遲明年一月完竣,落成後將提供一千八百一十五個單位,每個單位最多兩人入住。
長者公寓沒有先例可循,到底入住條件及金額如何訂定,定為多少, 坊間一直議論。時至今日,當局僅表示爭取今年內完成長者公寓的相關法規,明年開展申請及審批,將租賃予符合資格的長者,並考慮引入計分制度,評定申請者的入住和輪候次序。但“符合資格”的範圍,以及具體的分配規則、租金等政策未明朗,不少長者都在密切觀望。
公眾明白長者公寓開澳門先河,沒有對象可參考,亦有別於當局以往的社會服務模式。長者公寓不是公屋,又非長者院舍,結合了政府服務和銜接未來商業化、市場化,有關資格等細節確需謹慎研究,又要能配合長遠。隨着長者公寓項目的竣工和使用時間日益臨近,社會均期望政府盡快交代長者公寓的申請資格、租金價格、管理制度、原居單位處置等熱點問題,讓社會有更好的討論空間和磨合出更貼地的安排。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