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9月06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拾光者記)失語者

失語者

上月去看了是枝裕和的電影《怪物》。電影融合了同性之愛、校園欺凌、輿論壓力等多種元素,情節反覆轉折、引人入勝。電影中,保利老師性格正直善良,對學生溫言善勸,但偏偏被輿論裹挾着走,為了“顧全大局”,被指控欺凌學童。他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卻被迫道歉,失去了工作,甚至遭人寄恐嚇包裹。

然而,在電影的前半段,面對被刻意設計、看似是教師對學童施暴的場景時,我們也只會跟着電影中的母親一起憤怒,大呼“豈有此理”,誓要老師和學校給出個解釋。直到後來情節發生反轉,我才開始反思,坐在觀眾席上,跟其他觀眾一同怒氣衝衝的我,也成了作惡的一分子。我們原先以為自己充滿正義感,但其實僅是憑着直覺和衝動就給別人定罪。

這讓我想起了網絡欺凌。在網絡世界中,有許多無辜的受害者遭受着莫須有的指責。我們透過網絡去了解真相時,現實中的矛盾和複雜性被壓縮成標籤化的角色和單薄、平面化的敘事。現實生活中,當朋友情緒激動時,我們會試着理解她今天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心情不好。但在網絡社會中,一句激動的言論就會被推論為發言者本身就是一個脾氣差的人。

此外,在網絡暴力中,沒有真正的施暴者,就像石刑中眾人紛紛投擲石頭,施暴的是整個集體,無法確定哪一下是致命的一擊,這減輕了每個人的內疚感。同時,受害者也無法讓每個人聽到自己的辯解,局面變得更加失控。

於是,觀眾們只憑着片段或碎片化的證據,站在道德的高點上進行審判,而受害者無論如何解釋,都成了無法表達的“失語者”。觀影完畢,至少我們知道保利老師是無辜的,但那些網絡暴力中的受害者,又有誰來替他們發聲呢?

木 芹

2023-09-06 木 芹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86840.html 1 (拾光者記)失語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