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舞至群舞之又見楊麗萍
上一次看楊麗萍,還是在澳門上映的舞劇《十面埋伏》,重塑霸王虞姬的故事,最後在頂上數排的剪刀、滿地紙花畫面中結束。今次看的是在珠海上演的傳聞收官之作《孔雀》特別出演版,無數人為觀摩著名的孔雀舞而來,我也不例外。
舞劇開始之時,有一束綠幽幽的光穿過灰塵打在畫布上,化作水墨孔雀的尾巴,在悠悠音樂聲中,頭頂白羽、身着綠裙、裙上有點點雀翎的舞者出現了,匍匐在地上,彷彿剛出生的小孔雀,慢慢伸展腰肢,模仿孔雀的手指、手臂異常靈活,白色的指甲片在燈光籠罩下閃閃發光,是一隻很美麗的孔雀。而我最喜歡的是群舞:一大批綠色孔雀同時出現,不時轉向交錯的孔雀頭頸,亂中有序的美麗凸顯鮮活生氣。還有最後謝幕時,一群踩在白燈上轉圈的白孔雀,配上婀娜吟唱,聖潔靈動的美難以用言語表述。
其實整個舞劇的架構、故事很簡單,主要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章節,講述孔雀從出生、求偶到死亡的故事。其中求偶部分橫跨〈夏〉、〈秋〉、〈冬〉三個篇章,講的是公孔雀為求偶而生出美麗的羽毛,卻惹來烏鴉的嫉妒。烏鴉搶走了母孔雀與亮麗的羽毛,沒毛的公孔雀因此凍死,母孔雀因追隨他而一同逝去。當時我在想,為什麼反派是烏鴉?烏鴉怎麼能和孔雀在一起呢?轉念一想,這其實是借用了烏鴉與孔雀的寓言故事:並非真正的愛,而是嫉妒心。與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烏鴉插滿孔雀羽毛,最後是去炫耀,但舞劇裡不單是炫耀,更是要取代公孔雀,連愛情也想要奪走,行鳩佔鵲巢之事。這不是跟楊麗萍本人所受過的流言蜚語有共通點嗎?
時人評價它是楊麗萍的收官之作,聚集四十年舞台表演之精華,如此寓意的舞台劇僅是從獨舞到群舞的變化嗎?情節為何是這樣安排呢?與其人生兩相對比,我已得到問題的答案。面對流言蜚語,楊麗萍在作品裡給出了回答,就是在最後一章〈冬〉,全劇中她唯一出現的片段:以神靈接引人的身份,接引死去孔雀的到來,再到新的春天輪迴。一代接着一代,在輪迴裡綿延不斷的傳承,也正如她的作品與精神理念,哪怕沒有結婚生子,都會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從一舉成名的獨舞《雀之靈》,到雙人舞《雀之戀》,再到花甲之時特別出演的群舞《孔雀》,從一隻孔雀到一群孔雀,我想楊麗萍已經踐行了她的理念,現實與舞台互相交織、融匯。
這部劇裡最令人敬佩的是站在左邊白色大樹下,轉了兩個小時的演員小彩旗。她代表春夏秋冬的循環,哪怕中場休息仍在稱職地旋轉。一直旋轉,人不會暈嗎?另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公孔雀的死亡:被烏鴉拔光羽毛,他光禿禿地站在那裡,遠遠一看近乎全裸。網絡評論其造型不雅,我第一次看到也覺得尷尬,但是演員的演繹令我動容。顫慄的舞姿,就像真的被寒風吹拂的禿孔雀,是如此的可憐,在對愛人的擔憂、對烏鴉的憎惡中凍死,形態、神態的真實性,可讓人拋棄世俗的雜念,心無旁騖地欣賞表演。
舞劇《孔雀》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場景、舞蹈之美令我難忘。期待再次在澳門遇見楊麗萍。
圖片來源:珠海大劇院
鹿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