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壁題詩
書桌上那個精緻的褐色筆筒,高約八英吋,是綠檀木雕刻而成的。二○○八年我與林中英、水月出席南昌文聯主辦的“宜春 · 明月山國際華人作家筆會”活動時,獲主辦單位贈送的。筆筒浮雕有兩個人物,一個古代士子將大毛筆高舉過頭,看樣子是正在牆上題字,書僮則伏在石桌上磨墨。構圖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都喜歡在牆壁上寫詩的,為何不寫在紙上而題在牆壁上呢?大概是詩人想讓多點人讀到自己的作品,因為一旦寫在牆壁上即屬於公共物品了,任何人都可以抄寫下來輾轉相傳了。
蘇軾是這類“塗鴉”高手,他那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是寫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的。廬山是名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李白已將廬山的美景寫絕了。所以,東坡便不寫景,從一個更廣的角度看廬山,寫出一首傳誦千古的哲理詩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信是我們使用得最頻繁的詩句。
寫在牆上是希望廣為流傳,這容易理解,但東坡在牆上題詩可能題到有點上癮,他當杭州地方官時,有一年因為太多犯人需要處理,結果在除夕夜他沒法回家,心中有氣,於是大筆一揮,便在牆上寫道:“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餱糧即乾糧,也泛指糧食)東坡寫這首詩的地方,就是他自己辦公衙門的那堵牆。
在牆壁上題詩也不是毫無風險的,宋江多飲了幾杯詩興大發,於是便在酒館的牆上寫道:“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正因為這首詩,“及時雨”幾乎人頭不保。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