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現象融入生活
《幼學》說的水、火都表過,應該說一說“海”。《幼》說:“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閭。”傳說中的海若,就是海神。《楚辭 · 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洪興祖補注:“海若,莊子所稱北海若也。”南朝宋鮑照《望水》詩:“河伯自矜大,海若沉渺莽。”章炳麟《訄書 · 原教下》:“海若者,右倪之龜也,以為瀛之神。”
海而有眼?原來所謂“眼”者,如“泉眼”,正是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認為井泉的水,潛流地中,通江海,故稱。
古代傳說中泄海之處曰尾閭。《莊子 · 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成玄英疏曰:“尾閭者,泄海水之所也。”司馬彪曰:“尾閭,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曰沃燋,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清趙翼《逃荒》詩:“安得尾閭籌洩水,盡收歸海出平疇。”尾閭亦泛指事物趨歸或傾泄之所。
《幼》文說:“望人包容曰海涵;謝人恩澤曰河潤。”海涵是個敬辭,謂大度寬容。《藝文類聚》卷四六引南朝 · 梁 · 王僧孺《為臨川王讓太尉表》:“陛下海涵春育,日鏡雲伸,追大道之無私。”蘇軾《湖州謝上表》:“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後多用為請人原諒之辭。
《莊子 · 列御寇》:“河潤九里,澤及三族。”《後漢書 · 郭伋傳》:“賢能太守,去帝成不遠,河潤九里,冀京師並蒙福也。”河潤,謂恩澤及人,如河水之滋潤土地。
把河海川流這種自然現象,融入於人們生活中、渾為一體,並不牽強,這些詞語,絕不老套,甚至可以說“古老作時興”,顯得我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