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代化的廣東英雄
胡鵬祖籍廣東,在上海出生和成長,一九三六年南下香港從事電影製作。抗戰勝利後,得知好友龍圖①打算回港重整電影工作,便激發起他返港的決心。可是戰後百廢待舉,攝影器材奇缺,要重拾電影夢,談何容易。為了生計,他在廣州的魚欄任職臨時押貨員,頻頻穿梭省港兩地,結果在香港中環街市巧遇馮志剛。當時馮志剛創立了嶺峯影業公司,並購得靈簫生小說《辣手蛇心》的電影版權,正密鑼緊鼓籌備開拍。
這次不期而遇,促使兩位有才華又有幹勁的電影人破天荒聯手。那時香港電影界尚未復員,故此被他們捷足先登。事實上,如非馮志剛忽然現身,胡鵬要在影壇重整旗鼓可能遙遙無期;他亦不負知己所託,克服了重重困難。《辣心蛇心》(一九四七年)拍攝環境非常惡劣卻十分賣座,跟戰後大眾缺乏娛樂有關。接下來胡鵬片約不斷,其中《血染霓裳》(一九四八年)和《烽火漁村》(一九四八年)等多部影片都由新人秦劍②編劇,二人合作無間,為將來胡鵬效力粵藝製片公司埋下伏筆。
胡鵬與關德興、石堅在《血染霓裳》初結片緣,奠定了日後長期合作的基礎。倫理片《烽火漁村》在左翼電影靈感裡安插諧趣拳腳,“港味”濃郁;故事講述漁家遭到壓迫,關德興恢復抗爭鬥志,白燕和小燕飛捨己殲敵,精神近乎英雄俠義。戰後復員時期實為胡鵬的試煉期和組軍期,既樹立了其賣座導演的地位,亦構築起其電影班底的雛形。事後看來,能在如此艱難時期招攬各路好手齊聚一堂,這種現實角色恰似後來《七俠四義》(一九五四年)的島田勘兵衛(志村喬飾)。
胡鵬更敏銳地注意到粵語武俠片如馮志剛的《方世玉與苗翠花》(一九四八年)③和《金鏢黃天霸》(一九四八年),武打場面都來自舞台上的北派招式,所謂刀來槍往全是花拳繡腿,欠缺真實感。後來製片家為了挽救垂死掙扎的武俠片,便在黑白影片的拷貝上,逐格繪上七彩顏色的卡通,於是刀劍齊飛,神怪與武俠熔於一爐。稍有知識的觀眾,便望而卻步。與此同時,很多在坊間流行的通俗小說,書裡有關中國武術以及方世玉和洪熙官等英雄人物的描述,都深刻地印在讀者的腦海中。
胡鵬靈機一觸,計劃發掘一個“現代化”版本的方世玉或洪熙官。他認為把廣東拳師黃飛鴻的生平事蹟改編成電影,不但可以提倡中國固有的尚武精神,更可以宣揚廣東武林的珍貴資料;不過一定要摒棄過去那些舞台功架,而着實於硬橋硬馬的國術招式,真刀真槍,並盡量利用電影技巧,去重現各門各派的武術精髓。胡鵬深信,這樣必定可以令觀眾耳目一新。有了初步的構想,一個現代化的廣東英雄人物,便開始孕育起來。④
其時友僑片場老闆梅友卓,由於曾經目睹華僑慘被欺凌和逼害,認為要推崇尚武精神和增強國民體魄的宣傳,於是邀來胡鵬執導時裝打鬥片《拳頭世界》(一九四八年)。胡鵬雖未得償所願拍攝黃飛鴻電影,卻能將其“力”與“勁”的構思移植到另一題材、另一人物中去實踐一下;是次胡鵬跟“銀壇鐵漢”曹達華初遇,旋即認定了他是黃飛鴻電影中飾演徒弟梁寬的理想人選。至於關德興、石堅和曹達華這個在未來所向披靡的鐵三角,很快便在古裝片《薛仁貴與柳金花》(一九四九年)裡首度合體,石堅的精湛演技和國術基礎,給胡鵬留下深刻印象。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十三)
令狐昭
註釋:
① 胡鵬處女作《夜送寒衣》(一九三九年)的編劇。
② 後來曾先後擔任中聯導演和香港光藝總經理。
③ 武術指導為袁小田和小老虎。
④ 胡鵬:《我與黃飛鴻:五十年電影導演生涯回憶錄》,一九九五年,第四頁至第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