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為中國龍更洋名
隨着甲辰龍年到來,關於“龍”的各種話題也越來越熱。其中關於中國龍的英譯名到底是“Dragon”還是“Loong”的爭論,引起社會關注。
近日,人們留意到內地許多活動和場合,把中國龍的英文都翻譯為“Loong”,比如二○二四年央視春節聯歉晚會發佈的吉祥物“龍辰辰”的官宣英文名“Loong Chenchen”;CGTN在報道“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把“龍年”翻譯為“Loong Year”,把“龍舞”翻譯為“Loong Dance”; 中國第一塊電腦CPU芯片——“龍芯”的英文名就叫“Loongson”等。
“Loong”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一八○九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翻譯《論語》時,對翻譯中用到的基本漢字進行注音,其中對“龍”的注音便是“Loong”。
但其後,他在編撰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時,將中國龍譯成“Dragon”。 該字典影響深遠,“Dragon”便延續下來。
馬禮遜與澳門有很深的淵源。他是第一位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士,英國人。一八○四年加入倫敦傳道會。一八○七年一月封為牧師,旋被選派到中國。九月四日到達澳門,九月八日至廣州,後在澳門長期居住,秘密活動和傳教。一八二○年,協助東印度公司李文斯敦醫生在澳門開設診所,兼有中醫,贈醫施藥。一八二四年回英國。一八二六年五月重返中國,把家安在澳門。一八二七年,協助英人馬地臣創辦中國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紀錄報》(一八三九年改名《澳門雜錄》,一八四三年改稱《香港雜錄》),並任副主編。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病逝,葬於澳門,為紀念他,墓園改稱馬禮遜墓園。一八三五年在澳門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馬禮遜教育會,一八三九年,該會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前身是一八三一年設立的馬禮遜書塾)。
馬禮遜將中國龍譯成“Dragon”不太準確。在中國,龍代表祥瑞與力量,是古代封建皇權的象徵,能騰雲駕霧、興雲佈雨,承載着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喜慶的節日要舞龍,端午節要賽龍舟,二月二是“龍抬頭”……西方龍,則常在地中海東部、古希臘等地出沒,興風作浪、噴火食人,大多被視作邪惡的象徵,所以西方世界一直流行“屠龍”的傳統。
中國龍與西方龍有着本質不同,如果將中國龍譯成“Dragon”,無疑會大大損害中國在西方民眾心目中的形象。雖然近年來,不少西方民眾已意識到中國龍與西方龍不同,但也有一些西方政客、媒體刻意將中國與西方惡龍捆綁,抹黑中國。
中國龍與西方龍善惡不兩立,有必要為中國龍英譯正名。英語世界公認的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近日“上新”,收錄Chinese Dragon為標準詞目,並在注釋中加入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正面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