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3月19日
第A16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伴隨陽光 跨越海洋

展覽展期至五月五日

展場一隅

聖保祿教堂遺址前壁 路易士 · 迪美

伴隨陽光 跨越海洋

——從法國印象派到澳門風景畫原作展

每當在澳門談論藝術,人們總會討論到藝術市場的培養、提高觀眾的藝術品味以及藝術教育所需時間積累和沉澱等議題。去年新開幕的“澳門大學藝術博物館”,在上個月舉辦了由學校單位主辦和策展的第一個國際大展“一半是陽光,一半是海水”。該展覽以法國印象派到澳門風景畫的演變為主題,旨在慶祝中國和法國建交六十周年,展期由二月二日至五月五日。從策展主題性、教育性和內容質量層面來看,這場展覽無疑是粵港澳大灣區今年“必然不能錯過”的展覽系列。

兩個疑問展覽的精髓

法國的印象派畫作和澳門的風景水彩畫有何不同?又有何聯繫?這兩個疑問正是本次展覽的精髓所在。從藝術流派上看,它們都着重捕捉光線和色彩的瞬間效果,強調對自然和個人生活的印象和感覺,同時並不追求精確的細節。再看創作的內容,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遙隔萬里,東西方的兩個城市卻有着相似的城市氣質。一個是當時還是“小漁村”的海島澳門,另一個也是漁業興旺的法國諾曼底海岸。在展覽的畫作中,我們能看到靜謐休閒的陽光與海灘,近海之處可見的漁船,歲月靜好的漁民生活,以及彩色及灰白黑的天空雲朵,甚至畫筆下風的形狀、清澈的水面和城市倒影……這些元素在展覽中一一呈現,從法國到澳門,同一片天空同一片海洋下,不同的藝術家帶來風格和主題相近的海岸自然和人文風情。

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是在法國舉行,由著名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發起(這次展覽也有莫奈的真跡)。印象派畫作中絕大多數是油畫。而在澳門的藝術史上,與印象派相似的藝術風格最為突出的莫過於早期的澳門風景水彩畫,都是注重光影、色彩變化和強調瞬間的感覺。談及早期的澳門風景水彩畫,不得不提及兩位對澳門風景水彩畫影響深遠的藝術家:一位是曾寄居於澳門的俄國藝術家喬治·史密羅夫,另一位是在澳門土生土長且是喬治得意門生的路易士·迪美。他們對澳門藝術史的發展和啟蒙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次展覽也有展出兩位藝術家在澳門的代表作,雖然這些作品在去年的“澳門現代風前奏”展覽中已經展出過,但在新的展覽場景中重新觀賞卻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同一作品在不同的策展主題下,會迸發出不同的觀感效果。

從策展的角度看,儘管兩個博物館都是澳門的藝術博物館,但澳門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是由學校主辦,展覽內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文學性和知識性。每幅畫作都附有優美詩意的文案,牆面上對城市和藝術家的詳細介紹,無疑也是一個藝術教育的科普展覽。然而,澳門藝術博物館作為政府機構,更加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風格介紹作品,以服務大眾。此外,兩個藝術博物館的場地和服務也有差異。澳門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空間較小,樓高太低,稍有聲響就會產生回音;而對於這種強調教育性的展覽,可惜沒看到有公眾導賞的服務。

海洋聯繫法國和澳門

展覽以“海洋”為元素,將法國和澳門聯繫在一起。從網上搜索法國諾曼底,出現的關鍵詞都是“旅遊景點”、“海岸自由行”類似的字眼。但是,相比之下,明明都是海岸城市,澳門的內港碼頭也曾是漁業興旺之地,為何澳門的海洋記憶卻逐漸被淡化?現今的澳門正在打造旅遊休閒城市的品牌形象,“海島”的形象塑造是否應該考慮進去?且在城市發展需要填海造陸的同時,也是否應該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問題?

從文藝復興之始,人們開始追崇以人為本,強調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化運動。印象派在這一傳統之上打破藝術的邊界,重新定義無限的可能性。今年是印象派誕生的第一百五十周年,從去年年末至今,香港故宮的《從波提且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台灣的《印象派一百五十周年光影藝術展》和上海的《莫奈與他的朋友們》,及內地其他城市的印象派主題展,無一都在表現人們對印象派的炙熱,對光影和自然的熱愛。正如策展人李軍所言:“印象派無論新舊,無論是繪畫還是影像,永遠是心靈對自然和世界的初戀。”如果你也是對印象派畫作感興趣,歡迎三月和四月的時間光臨香港和澳門,欣賞印象派大師們的原作饗宴!

秋 桐

2024-03-19 秋 桐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26168.html 1 伴隨陽光 跨越海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