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意的生活
現在的公共交通工具有高鐵、地鐵和飛機等,照理汽車銷售應該會受到影響,但事實卻相反,去年中國的汽車產量和銷量都超過三千萬輛。這些數字告訴我們,高鐵和地鐵只能將你載到某個點,但私家車卻可以載着家人,想去哪裡便去哪裡。這種稱心如意的自由,是其他交通工具難以取代的。
李白詩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年輕時讀這首詩,很嚮往詩人那種豪邁灑脫的生活態度。其實不單只李白有這種心態,不少士子也有類此的想法。蘇軾被貶黃州,一次飲酒太晚回家,敲門也沒有人回應,他便索性在江邊倚着拐杖吟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夠灑脫了吧,但那只是士子一廂情願的想法,塵俗事又怎會那麼容易拋得開?因為人是有情感的,與父母妻兒相處了幾十年,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如膠如漆的親情,作為人又怎會忍心遠離他們呢!特別是子女,俗語說“虎毒不吃兒”,其實這句話正透露出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訊息,就是世上的生物,當繁殖出新的生命,這新生命便帶着父母的遺傳基因,可以說是自己生命的延伸。所以,愛護子女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未來,這種與生俱來的意識雖然不是人人都明白,但確實存在。
古代士子為何總是那麼多牢騷呢?儒家知識分子都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一旦當不了官,即代表有志難伸,便極容易產生壓抑感了。這道精神上的欄柵,牢牢地將一代又一代的士子,困在科舉功名的圈子裡,可惜官位只有那幾個,所以注定會有許多人失望的。
生活過得稱意不稱意,全在乎心態。這方面莊子另有說法,例如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種種難以忍受的遭遇,他都視為理所當然。這種精神上的稱意心態,儒家卻視為離經叛道,有違天理人倫。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