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 (上)
尼修斯
我的房間不大,單人床,衣櫃,書桌連着書架,旁有一張多年不用的麻將桌,成為我的萬國博覽堆物處。單身胖子是否會很邋遢?至少我不承認。但對於儲藏物品,我的確是一塌糊塗。望着塞得爆滿的書架及層層疊疊在桌上、桌下和牆角堆積的物件,隨手抽一件出來,有時會莫名其妙地忘記了它從何而來,會往何處。有天凌晨四時夢醒,亮起檯燈,側光斜照下,那些層層疊疊恍如綿綿不斷的秀巒山水,沿着房間圈起了過往的生命點滴。這個印象在觀賞石頭公社的《集物談》時又再浮起。
《集物談》是場一對一的互動演出,觀眾須攜帶一件想和它告別的物件到場,分享自己和物件的關係。演出在牛房藝術倉庫進行,演前十五分鐘,先去了二樓看相關的展覽,展品來自觀眾告別的物件,並寫上文字細述自己和它的關係。每件物品背後都有故事,細心去看,感觸不少,所謂身外物,往往是心內物,其實棄之不易。
推開樓下劇場之門,被引領至一個帳幔之中,已有演員佇候,帳幔放下,便是一對一的二人世界。每場五位觀眾,配搭五位演員。由輕鬆聊天開始,說起生活上的儲物習慣,讓觀眾拿出隨身的三件物件後,演員拿出代表觀眾的小偶,觀眾依自己和物件的關係而把它們擺放在小偶的遠近周圍。我恰好身上只有三件物件:銀包、車匙、紙巾。我全數把它們擺放。演員問到為甚麼會這樣擺,和這件物件的關係,我恍如用上帝視角俯瞰這個人偶和物件,方發現我和不經意的隨身物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緊貼着人偶擺放的是錢包,除了因為內裡有不少證件單據,更因為它是深愛女子的禮物,近二十年的每個錢包都是由她送贈;車匙放在略遠處,它關係到我的半個流動工作室,車上放滿隨時可用的物件;紙巾應是無情之物,我每天袋一包。這時才想起這個習慣的由來,初中時代患有鼻敏感,鼻涕常流,每天會在家中廁所的卷紙中,捲走多格縐巴巴的厠紙,塞在褲袋中備用,後來母親怪責浪費,給我一條泛黃的手帕,把它由乾用到濕,由濕漿成糊,每次抽出,同學都彈開三呎。某天市面開始有隨身的紙巾包售賣,家貧的我不禁恥笑,這門生意必定執笠,哪會有人花兩毛錢買幾張厠紙。長大後,可能是種補償,沒有了鼻敏感卻每天袋着紙巾包才感到安全。重新檢視貼身的物件,竟然給我有重新思考自己的感覺。演員再要求我向每件物品講話,並想像它們會跟我說甚麼。這部分十分有趣,向一件物品說話很容易,但要想像這件物品跟我說甚麼,卻多了兩個轉彎的思考。說出口後,不禁問自己為何會覺得它會這樣對我說。此時,演員把桌面揭開,裡面放了不少的雜物。演員說是一位叫Nicky的朋友放下,並留了口信給我,她給我一個手提電話,便離開了。Nicky的口信帶出鄉愁、物件與個人、命運和偶然之間的關係。我和她仿似在兩個時空之中,突然相遇,她的故事隱隱也有着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