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澳門
文字於一些人來說是天性。而揮灑天性的文字,深情滿懷地為所熱愛的人、事、物著書立傳,往往更能打動人心。初讀吳志良先生的《何以澳門》,就是這個感覺——逐字逐句,彷彿看到他佇立在濠江之濱,以濃情為墨,傾力地為澳門寫生、畫像。
“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的文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風情、“家國情懷與絲絲鄉愁交匯”的內涵、“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精神、傳統又現代的生活方式……筆墨落處,一個鮮活生動的澳門通過先生的“文字畫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非常有幸,約七八年前,筆者就是在欣賞先生為澳門“文字畫像”的過程中與他熟悉。此後,有時在報刊,有時在網絡,有時在往來的通訊平台上,有緣持續欣賞他如風般俐落卻悠然的文字。
還有一次,居然是在會場上的一張便簽上。
那是一年全國兩會期間,筆者約請他結合澳門撰寫一篇時事小文。當天會後,他持一支鉛筆,奮筆疾書幾十分鐘,一篇“澳門味道”的文章躍然於便簽上。
也正是從先生諸多“澳門味道”的文章中,筆者知悉了不少濠江往事、灣區新態,以及背後一些深厚的歷史淵源。這讓從事涉澳新聞工作的筆者受益匪淺,更因有幸多年來被親和以待,不禁暗自以先生為師,更兼益友,由衷地敬佩萬分。
也因此,當收到帶有油墨清香的《何以澳門》,一口氣讀下來,深感過癮。先生筆下的澳門,與其說一座城,不如說是一個人——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輝煌之成就,也有迷茫之探索。先生積十年的工作點滴、幾十載的知識積澱,濃縮在這一百三十多篇文章中,洋洋灑灑地帶讀者走進歷史長河,品讀澳門的前世今生、感知澳門的光輝未來。讀此書,是在讀澳門,也是在讀先生的家國情懷。
何以澳門?
——文脈悠長、多元並存的文化之城,是澳門。
先生以學者、作家的眼光對澳門“察言觀色”,娓娓道來“自從湯顯祖《牡丹亭》中出現香山奧和多寶寺,澳門這座貿易城市就染上了文學色彩”;“古腔、南音、粵謳、龍舟和新腔,在澳門曲藝表現形式的歷史長河中從未缺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文化的內在力量是澳門的生存之道”,彷彿揭開了澳門的胎記,讓我們永遠記住澳門最標誌性的符號。
何以澳門?
——中西薈萃、和諧共生的歷史名城,是澳門。
作為專業出身的歷史學者,先生在書中以通俗易懂的筆墨解讀了澳門開埠五百年以來大量的珍貴歷史資料,指出“澳門作為中國最早、最持久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一直是西學東漸、東學西傳的橋樑”,指出“她的歷史,在相當程度上是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個縮影,中國和世界近代化過程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多少與澳門都有顯性或潛在的關聯,令這個彈丸之地扮演着一個與其規模極不相稱的重要角色,也因此成就了其人類文明實驗室的地位”。
何以澳門?
——守望相助、以人為本的溫情小城,是澳門。
二〇一七年超強颱風“天鴿”襲來後,先生在《真情 親情 家國情》一文中,以動情的文字描述了這座城市萬眾一心、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的精神;他也在《統一戰線與澳門同胞的愛國傳統》一文中回顧了澳門特區政府在二〇〇八年汶川大地震後,撥款五十六億澳門元支持災區超過一百個重建項目的壯舉;以及澳門同胞積極幫扶內地鄉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事跡。在先生筆下,澳門是溫暖的,處處洋溢着友愛。正如《〈澳門社會服務百年史〉序》中所提到,“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文關懷,眾多的慈善公益機構百十年來如一日,默默地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令我們這個城市充滿了關愛和溫情,令居民有了深深的歸屬,令遊客戀戀不捨。”
何以澳門?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希望之城,是澳門。
讀這本書,一個印象非常深刻——先生親歷親為,多年來組織並參與了多場中學生的讀書、徵文頒獎活動,並認真撰寫文章於現場分享。他勉勵孩子們“閱讀是人生的認同,閱讀改變人生”,引導他們要“帶一本書到未來”;他告誡中學生要“學會厚德盡善、和諧相處之道,學會把這些美德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增強我們的家國情懷”;他寄語他們“在中華文化的光照下,把澳門的本土文化發揚光大,把屬於大家的澳門故事世世代代傳頌下去。”
先生更以大量的筆墨對“一國兩制”實踐在澳門的落地生根進行闡述。他說,“一國兩制”精闢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大特性”,是人類政治文明、制度發展的重大創新,是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的最佳題材。
……
何以澳門?
誠然,就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澳門以外的一千個看客,對這一問題也有一千種解讀。那麼,來讀此書,短、平、快地去了解一個真正的澳門。
合上書,正逢元宵佳節之時,新聞中播報,千里之外的澳門煙花絢爛、舞龍舞獅熱鬧非凡,傳統的中華文化又一次得以集中呈現。
何以澳門?此為澳門!
不由地想到書中的一句話,“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對先生來說,他是幸福的。他所安身立命之處,就是他愛的澳門,還有這隨時讓他的熱愛得以揮灑的字裡行間。
李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