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束草來說明何謂生活的高山
電影《一代宗師》裡葉問曾說:“四十之前未見過高山,到第一次碰到,發現最難越過的,是生活。”為何要把生活比喻為高山?生活這座高山,又到底難在何處?《束草的冬天》的法韓混血作者迪薩潘(Elisa Shua Dusopin),向讀者呈現了芸芸眾生所能面對的其中一種處境,讓讀者去思考人該如何生活的問題。
故事發生在韓國近朝鮮邊境的旅遊城市束草的一個冬季,這個以夏天享受陽光與海灘聞名的小鎮,到冬天由於極端天氣,會進入淡季的半死狀態。女主角是位在單身家庭長大的韓法混血少女,母親是魚販,法籍父親在生命中一直缺席。和所有小鎮雷同,她的生活處於工作單調,大部分時間不是服務旅遊就是承受沉悶的狀態。她有一位夢想離開小鎮到首都生活的模特兒男友,有一個已經成功移居大城市的阿姨。然而哪怕少女有好看的長相,又習得英語和法語,她卻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而是採取“躺平”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會這樣呢?
故事透過她在淡季看顧民宿的機會,讓一位到來尋找靈感的法籍漫畫家與她相遇。通過她們彼此分享生命的經歷,慢慢鋪開少女的內心世界。漫畫家實際投射的是少女人生中所有的缺失和疑問。一個同樣來自法國,從未在人生中出現過的男性父親形象,他出生的遠方到底是怎樣的?還有一種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可以隨意志到處遊歷的嚮往生活,這樣的人生會不會變得更加快樂?種種原因,讓她對這個男人充滿着曖昧的好奇心,然而隨着情節發展,就像漫畫家把草稿變成作品的過程,他也終於給少女破除了很多積壓在內心的虛幻想像。當中,有段來自漫畫家的話特別能開解人:
“每次都是這樣,我親手寫下的故事離我自己越來越遠。它終歸會按照它自己的思路繼續發展……於是我就開始想像另一個故事,但手下正在進行的這個故事仍會在紙上成形,雖然我不理解它,卻必須完成它,最後,當我終於能夠開始新故事的時候,這一切又會重複……”
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嗎?漫畫家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有今天。”回頭看,大多數人的一生不就是這樣嗎?
看這個故事,其實不難發現少女離不開小鎮選擇消極生活的原因,多少出於對母親的愛和責任,是原生家庭的牽絆。而無論我們的出身背景、社會文化、甚至是膚色、性別為何,多少都會和少女有某種共性,多少都會覺得“生活不是屬於我們的”。布莉安娜 · 魏斯特在《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一書中說過:“當我們與自己想要的生活之間產生障礙,我們就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自我破壞。”所以我們一直不願意改變,或者採取一種半放棄態度。生活這座高山,其實更多的是我們有東西放不開、放不低。那個壓在心裡的石頭,便開始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了。
這個故事選用淡季中的旅遊城市作為舞台,以城市旺淡季的落差,來照見人生的落差感,也是非常高明的手段。就像我們總覺得混血兒都會有好的家境和光鮮亮麗的生活,那可能只是我們外人一廂情願。小說中的混血女主,就一點優越感也沒有,更多看到的是掣肘和不便。而生活這座高山,難的是什麼?難的是它從來都不會按我們預想的劇本來運作,所謂難關不是難關,而是當我們遇到山的高度“落差”時,我們要選擇如何去面對,如何去翻越。
女主角在故事中曾介紹說,在束草,山是天地之橋的象徵。讀完這本書會讓我覺得,家家有本難唸經,各有前因莫羨人。有時候,唯有放過自己,才能輕鬆生活。隨遇而安,才能真正享受活着的每刻。人在高山面前,只有不忘記自己,才能最終見天地,明白一切經歷皆可愛,一切歷練皆可喜,能活着就很好。
因此,心灰意冷之時,就去想心裡還有想幹的事,要記住身邊還有可以分享的人,提醒自己這世上尚有人在念掛和在乎自己。所謂希望的轉角,就是這種心的改變。而這三萬多字的小說,正好就有那麼一種開解人的力量。雖然小說結尾沒有交代少女有何改變,但隨着漫畫家的出現與離開,透過她從他身上所認識和感知的一切,我們會發現少女似乎已找到了一種改變的勇氣,一種讓自己更積極往前的勇氣了。她(和我們)心裡的願望,終究是能實現的。
喬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