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膚淺的煽情戲
——《當愛被遺忘時》
絕症再絕症。《當愛被遺忘時》將韓片常見的煽情元素再次綜合發揮,但是未見真摯動人的效果。
智恩為了實現歌星夢,不顧母親反對,從此與母親關係疏離。但母親依然掛念她,經常與兒子基勳扮作粉絲在路邊窺看她,但智恩不領情,這一小小前奏已經寫出僵硬的母女關係。劇情發展下去,母親患上阿茲海默症,但編導對其病情描寫難讓人入信。初時看似嚴重,親人認不出,在路上不懂回家,但之後似乎回復不少認憶力,能與家人閒聊。這種不嚴謹的編作手法,無非炮製戲劇性,一種煽情的戲劇性,目的是為牽動觀眾情緒。
之後更為煽情,基勳原為孤兒,後來被收養,與家人難捨難離,這解釋了他為何放棄自己事業,一直陪伴養母左右,從而道出非血緣的親情關係,有時比起血緣親情更濃厚。影片刻劃兩母子感情着重生活化,煮麵、睇病、參與活動等,但少了深刻有力的一、兩場戲。
往後更為煽情,智恩回心轉意返回母親身邊,卻好景不常,她患上白血病,日子無多,急須符合基因的血液,只有母親夠資格,但母親已逐步喪失記憶。這種恨錯難返的親情變化,兩個面臨絕症的親人如何化解仇恨,就是最通俗的煽情伎倆,弊在女兒對母親從愛到恨、再由恨到愛,過程皆寫得生硬薄弱,結尾兩母女躺在病床上準備做手術的鏡頭,毫不動人。
韓片曾一度拍出許多催淚愛情片,近年已幾乎絕跡,想不到在本片再度重現這煽情戲,將絕症、死亡、孤兒、親情匯集而成。不過這不是成敗關鍵,只要劇本寫得好,人物與感情處理得宜,一樣可成好戲。本片好處是沒有大搞哭哭啼啼的慘情,但整個劇本並不完整可信,人性並不鮮明真實,基勳好得不食人間煙火,智恩更是面譜化人物,落筆最弱反而是母親,如何疼愛兩個仔女的描述也很平面。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