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三
2025年03月05日
第C08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黑暗中的微光

黑暗中的微光

近年結識了在北京師範大學留學的俄國留學生易寧(Ivan Alekseev)。他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同時,也和朋友合作翻譯現當代俄國詩歌,當中有許多俄國詩人在現當代華語詩歌圈裡都不是十分著名,但是他們的詩作卻十分出色,特別是那些在蘇聯時期寫作卻難以得到發表的詩人,列昂尼德 · 阿龍宗(Leonid Aronzon)就是其中的一員。

據易寧介紹,阿龍宗生於一九三九年,一九七〇年在烏茲別克斯坦旅行時中槍後英年早逝,官方宣佈其自殺。阿龍宗去世時僅有三十一歲,生前正式發表的詩作只有幾首童詩,其他詩作要到一九九〇年代才在俄國國內外廣為流傳。

以下這首詩是阿龍宗的其中一首佳作,譯者是劉高辰和易寧:

寒冷的公園,整日都是秋天。

網在萎縮,但具體看不分明。

還是秋天——窗外便是天空。

我凝視窗外。觀賞着誰的夢:

時而看見清晨水面的霧氣

和被拉扯到痛苦的公園,

又或是林間的獨棟宅邸,

每扇窗上我都看到了自己。

秋天是詩歌中最耐人尋味的季節,而對詩人來說,這個季節則彷彿永恆駐足於他的詩行之間。這首短詩寫於一九六六年,當時的他正處於詩學風格的轉折期,逐漸從傳統影響過渡到對內在世界的探索。

“寒冷的公園,整日都是秋天。”這樣的開篇直接勾勒出一種靜止卻又無盡循環的氛圍,暗示了這首詩不只是對季節的描述,更是詩人內心狀態的投射。接下來的意象耐人尋味:“網在萎縮,但具體看不分明。”它既指一張實質的網,也象徵着時間與記憶的錯綜交織。在他的詩歌裡,景物並非單純的存在,而是意識的載體。“還是秋天——窗外便是天空。”這一轉折將視角從公園帶入更開闊的維度,而“窗”的意象在詩人筆下始終蘊含着隔閡與凝視的意味。

這首詩最具個人色彩的地方,或許就在於它的結尾:“又或是林間的獨棟宅邸,每扇窗上我都看到了自己。”既是物理上的倒影,又是精神上的自省,這種方式使詩人在詩中創造出多重自我,形成一種富有層次的解讀。

他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中也極具代表性——簡潔、內斂,卻充滿象徵與暗示,以精煉的語言構建一個朦朧而詩意的空間。這種風格正是阿龍宗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詩學轉變的標誌,他開始更強調詩歌的內在性,減少直接的現實描寫,轉而追求一種近乎玄學的意境。

這首短詩勾勒了一個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世界,這正是阿龍宗的詩學魅力所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至今仍能引發我的共鳴,和許多蘇聯時期的詩人一樣,讓我相信在黑暗籠罩的時代人的內心仍然發出微光。

宋子江

2025-03-05 宋子江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96966.html 1 黑暗中的微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