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約青年的坎坷人生
《約婚夫婦》在意大利如同但丁的《神曲》一樣家喻戶曉,深得民眾的喜愛和珍視。這部小說甚至奠定了現代意大利語言的基礎,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絲絲入扣描繪宏大的生活畫面,描繪出十七世紀意大利各階層的人物及其風雲變幻的社會現實,被譽為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一部百科全書。
曼佐尼於一七八五年出生於米蘭,享年八十八歲。他生於貴族家庭,自幼受啟蒙主義思想薰陶,於一八〇五年前往巴黎,同思想文化界人士廣泛交際,從歐洲進步的哲學思潮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汲取了寶貴的思想養料。
據介紹,曼佐尼生活和創作的年代正值意大利遭受異族奴役、王公貴族實行封建割據的黑暗時期,爭取獨立、統一和自由的民族復興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潮。曼佐尼創作《約婚夫婦》之前,意大利的長篇小說領域仍是一片空白,他從一八二一年開始收集資料,進行構思,閱讀了大量記述一六三〇年米蘭瘟疫的記載,有關十七世紀宗教、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甚至講經佈道的書籍,司各特的小說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於一八二七年全書三卷才寫完。
此書中,他以十七世紀發生的米蘭的暴動和鼠疫為時代背景,以意大利北部倫巴第一對訂有婚約的青年男女的悲歡離合和婚姻波折為主線,描繪出十七世紀意大利各階層的人物及社會現實。故事講述的是農村紡織工人倫佐和露茜婭互相愛慕,已經擇日並約好神甫準備成婚,但當地惡霸地主堂 · 羅德里戈卻想棒打鴛鴦,把露茜婭搶過來,於是想盡法子迫害他們。二人與露茜婭母親不得不逃離家鄉,倫佐被迫逃亡至米蘭,露茜婭躲在修道院避難。被稱為無名氏的大寨主又被堂 · 羅德里戈買通,把露茜婭劫持到了山寨。後來無名氏出於對過往罪孽感到厭倦和悔恨,同時也被露茜婭的純潔和善良所感動,在一個紅衣主教的啟迪下,無名氏幡然悔悟,改邪歸正。露茜婭被護送到米蘭,安排在了當地一個大戶人家當傭人。而倫佐歷經飢民暴動、瘟疫和其他波折以後再次來到米蘭,和露茜婭相逢,這對“約婚夫婦”最終在一場瘟疫的“助力”下,得以終成眷屬。
在二〇二〇年意大利疫情最為嚴峻那段時期,人們總拿《約婚夫婦》裡關於“瘟疫”那段描寫與之相比較。而當時在米蘭及其周邊的學校開始停課的時候,一位名叫斯奎拉切的高中校長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因為他給全校學生佈置的家庭作業是閱讀曼佐尼的小說《約婚夫婦》中關於一六三〇年瘟疫的章節,並體會和總結其中“非凡的現實意義”。
一六三〇年那場瘟疫發生在《約婚夫婦》誕生的約兩百年以前,而如今的意大利疫情是在小說問世兩百年後,這兩場時隔近四百年的疫情都是以倫巴第——米蘭為中心而蔓延。《約婚夫婦》的背景是在一個沒有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的年代,不識字的普通民眾只能通過想像力來弄清危險的來源、嚴峻程度和它可能造成何種程度的痛苦。曼佐尼通過文字不僅重建了被瘟疫襲擊的米蘭當時的氣氛,他還以自己充滿詩意的敏感度分析了個人對瘟疫的反應。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談及“瘟疫文學”時曾這樣形容《約婚夫婦》:它可能是有史以來關於疫情大爆發的最現實主義的小說。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