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與飽食窮民
飽食窮民,第一次看到這書名的時候,確實有些不明所以,特別是作者齋藤茂男寫道:“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飢餓致死,更加深了這一種迷茫感。”
齋藤茂男,出生於一九二八年日本東京,在一九五二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到日本兩大通信社之一的共同通訊社,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這本書大概執筆於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間,從作者畢業後,正好就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這時期的特徵是,世界普遍伴隨着一種樂觀主義,認為我們的世界或經濟會不斷增長及進步。而我們一般人的眼中,不管是文化或經濟,八、九十年代是日本最風光的年代,我們似乎難以想像,這個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國,所付出的代價,卻是一整代人的痛苦,這亦是齋藤茂男想告訴我們的故事。
與歷史學、社會學或是人類學報告不一樣的是,這些學術書籍更強調一個分析的整體性或理論性,但往往受限於學術的要求,沒辦法呈現一種對於受訪者的同情及理解。但身為記者的齋藤茂男,他可以更多以主觀的感受,描述人的心理處境,往往令讀者更能體會到這些受訪者的處境。但具體來說,這些生活在世界最富裕的人,他們有什麼“苦悶”呢?或像有些人的批評一樣,這些生活富裕的人,他們的痛苦能與非洲飢餓的人相提並論嗎?或者是,你看看非洲人會有抑鬱症嗎?
近年來,不管是澳門、香港或是台灣社會,都慢慢開始關注起精神健康的問題,但並不是我們察覺到社會中隱藏的黑暗面,而是我們被逼必須關注這些問題。報章充滿中學生自殺、父母家暴或是抑鬱症的報道,原因何在?
飽食窮民正好回應了這樣的一個議題,在不同的篇章中,五光十色,令人自豪的不夜城中,這個城市是被一群不斷加班及輪班的人們所支撐起來,這些人被他們的城市“異化”,每天過着機械人式的生活,被要求着奮鬥、奮鬥、再奮鬥!
長期與電腦程式打交道的程式員,他們被程式所同化了,沒有辦法去理解“0”和“1”以外的特例,他們拒絕與他人交往,就算是他們成家之後,家暴的事件亦隨之出現,彷彿是“計算機才是情人”,而電腦比人類更容易理解。
在講求效績以及強調男女平等的社會中,女性一方面被要求經濟獨立,另一方面又被要求有“女人味”,這一種強烈的矛盾,形成了“嘔吐的女人”,她們每天暴食,又卻自我扣喉嘔吐,正如Michael Sandel《成功的反思》的批評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被這樣的效績社會所綁架了,我們沒有辦法接受失敗,效績就是評斷每一個人的標準。
這樣看來,飽食窮民——不正是我們澳門的寫照嗎?我們生活在豐饒的地區之中,但背地裡卻衍生着不同的社會問題。我們引以為傲的賭城,也就是依靠這些每天輪班工作的人們所支撐起來。正如,譯者王曉夏所言:“從近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996工作制中,譯者也彷彿看到了很多日本上班族日拼夜拼工作的身影。”如今,我們經歷了三年疫情,過去輝煌的“賭城”似乎更應該走出來,不要再迷戀那病態的假象了。
李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