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音樂人才的關係
在澳門學鋼琴的孩子很多,大部分是自己願意或因為喜歡彈琴而去學,也有不少是跟隨社會風氣或聽從家長安排而學的,後者一般比較缺乏學習動機和熱情。據筆者觀察,若長輩熱愛音樂,會彈奏樂器或唱歌,他們的兒女學音樂也會比較容易上手。因為小朋友從小被家庭的音樂氛圍所感染,家長了解孩子的才能,並有途徑找到適合的老師,他們也知道學彈琴的好處和難處,遇到困難,懂得與老師合作、溝通,以及從旁協助孩子解決問題,培養上台演奏的心理素質,長期堅持、有毅力地學習等。
下面舉兩位不同時期出生的大音樂家為例:巴哈,巴洛克時期的德國音樂家。生於一個著名的音樂世家,二百年來,即早在他出生之前,該家族已經孕育了約五十位音樂家,而巴哈是其中最出色者,且為近代西洋音樂鼻祖,有“音樂之父”之稱。他從小接受音樂薰陶,在耳濡目染之下,音樂自然成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巴哈同時是一位很好的老師,承先啟後,他的三位兒子也成為西洋音樂史上很有貢獻的音樂家。
李斯特,匈牙利人,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六歲學彈琴,雖然父親是位業餘音樂家,但在他的指導下,李斯特進步非常神速,九歲時,已經在艾斯特哈基的王府舉行第一次個人鋼琴獨奏會,受到無數的讚美。艾斯特哈基是當時贊助藝術家的最熱心王族,而李斯特的父親剛好就在王府當管家。十歲時,艾斯特哈基贊助李斯特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跟車爾尼學鋼琴,優秀的老師和音樂環境,為李斯特成年後的藝術成就奠定了紮實的根基。自李斯特之後,匈牙利繼續產生受世人囑目的音樂家。
筆者在維也納讀大學的時候,環顧四周都是很有才華的同學,他們大部分出生於有文化的家庭,以及從兒童時期就被適當地栽培。由於音樂在當地是最受人重視的文化遺產,國家對於人才的培養,以至市民怎樣去決定走音樂專業路線,都是很有見地和經驗的。在這個音樂氣氛濃厚的城市,學生不需要利用比賽或考試作為刺激學習的動力,而是憑着一股追求音樂藝術更高境界的執着和熱情,推動自己不斷地努力。
由此可見,培養人才必需有良好的土壤。澳門自回歸後,由政府主辦具國際水準的音樂會,也資助本地樂團和多個音樂協會,使澳門樂壇充滿生氣。聰明的家長懂得把握時機,為子女製造音樂環境,例如欣賞演奏會,鼓勵他們參加比賽、表演、大師班和多元化的音樂活動等。
若有關學習音樂方面的知識或疑問,不妨虛心地向老師請教,用積極愉悅的心態學音樂,讓美妙的音樂陪伴孩子成長,他們將畢生受益。
梁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