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集中四片區促升級
居民倡控人口拓多元產業
總規草案及輕軌東線方案昨來到第三場公眾諮詢場,發言居民仍多,關注到人口過密、應對人口老化設施、產業單一、環境保護、保育等議題。
有居民建議政府收緊移民政策,以解決人口密度過高的問題,工務局代表則回應引入外來人口對產業作用大,現時人口增長率下降,更重要解決人口分佈不均問題,冀透過新城建設緩解。
藍綠網絡有機相連
土地工務運輸局長陳寶霞稱,諮詢至今,收到關於總規的意見,涉及土地用途、綠地及公共開放空間等議題,考慮到本澳擁有七十六點七公里海岸線的條件,總規草案提出增加公共開放空間及優化佈局的構思;透過對生態保護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的規劃,串連山體、水體、公園等綠化及水系節點,形成有機相連的“藍綠網絡”,逐步增加澳門整體綠化率,以緩和城市急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影響。
與此同時,當局透過分析本澳現況數據,總規草案提出包括職住平衡、增加商業區、滿足將來住屋需要等多項規劃構思,回應社會訴求,現已規劃的公共房屋加上總規草案提出的居住區,基本能滿足二○四○年八十點八萬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
居民李先生質疑總規草案無提及人口結構、管理及規劃,特區政府應按現有土地資源,評估本澳到底適合多少人口居住才是宜居,又建議政府可收緊或減少移民、外來人口帶來的增長。
人口難在分佈不均
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引入外來人口對產業起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本澳人口預測增長率正下降,統計局預測,二○三一年至二○四○年人口增長預估數已相當低。
總規草案需要安排足夠土地應對人口居住需要,他認同澳門居住密度是一個問題,但更重要是分佈不均。總規希望透過新城區建設,減低舊區人口密度的壓力,令人口分佈較為平均,且能夠提升城市居住品質。
人口老化,安老設施、醫療、照顧等均面臨更大挑戰。昨多位退休人士促關注安老規劃,有人反對要長者離開土生土長的澳門到大灣區養老,主張盡早謀劃安老軟硬件設施,包括床位是否足夠。
長者設施社區共融
麥達堯稱,新屆政府非常重視安老養老工作,已規劃在黑沙環P地段建長者公寓,提供約兩千個單位。政府視長者設施為社區性設施,希望與社區共融,未來每區都會設置安老院舍、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等相關設施,具體位置將在詳細規劃中訂定。
他又舉例,A區已規劃兩幢安老院舍,老人日間中心安排在公屋群樓內,過程中會與社工局緊密配合,按區內人口在不同地方設長者日間中心。山頂醫院擴建、離島醫院在建,相信未來床位會大幅增加。
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凸顯產業單一的影響,有居民感澳門尋求出路問題迫切,工業區規劃應有更多着墨。總規草案提出,將工業用地集中設置於青洲跨工區、氹仔北安工業區、路環聯生工業區和九澳工業區,居住區內的原工業用地則釋放作非工業用途。
麥達堯指出,將現有分散的工業用地集中,工業用地面積雖減少,但希望做到實際建築面積不減。工業區涉及多元產業,會增加商業區面積,將產業向低污染、高科技、高薪產業方向發展。
對於居住區的百分比,他稱總規是方向性描述,具體每區放幾多住宅,要尊重現況,“唔係嗰區十萬人,一定減到八萬”,在詳規中會透過各種細部計劃,討論各區的人口比例。
尊重混合相容現況
澳門大部分面積已是開發城區,尊重現況是土地使用非常重要的原則,“冇可能現有居住區全部搬遷”。澳門亦是高相容、高混合的地區,“唔會將各個產業、分區分得咁清楚”,很多居住區會有商業元素或公共設施各種配套,在社區上的商業,尤其舊區希望維持現有模式。在總規中標示的商業區,“唔代表除咗呢區,其他就無商業配套”。
總規草案顧問公司代表梁銘茵以氹仔北安區為例,指很多工業大廈未夠善用,可考慮集約土地利用,如做汽車維修或停車位。除集約利用,聯生工業區、北安等建議產業升級,連接附近的新商業區、會展或教學,甚至與區域連繫成產科研的合作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