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語中找尋另一個我
無法出行時,更覺世界寬廣遼闊。最近在同時學習兩種外語,由字母的發音開始學起,再到簡單的問候語,算是為了下一趟的旅程做準備。生詞卡分門別類地貼滿牆上,每天默寫,與小時候在學校裡的英語課不同,如今有明確目標,內在動力大了,學習也相對勤奮些。明明是描述相同的物件,換成另一套語言時,竟也有了不同的詮釋,也不知道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影響了語言發展,還是反過來。
“學習語言這件事,目的並不是單純背誦單字及文法,以便將資訊傳遞出去。而是應該為了要學習語言的文化背景,縮短與對話者之間的距離感,建構出自己希望達成的人際關係。”
習得一門外語,除了能提升個人能力外,同時也在開拓視野,增強對世界的認知。正如書名裡所包含的四種語言,《松浦彌太郎のHello、Bonjour、你好》以英、法、中三種語言為例,解釋了語言能力應如何與生活方式聯動,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觀,從而跟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當時的我對這件事並沒有太強烈的意識,只是覺得在舊金山有很多像我這樣不受出身地束縛的人。而我就在這個可說是流動的環境中,找到塑造自己全新身份的機會。”
從自身國家的文化裡辨認出屬於自己的特質,是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滿腦子夢想的小夥偏偏生在務實的地方,二十歲的松浦彌太郎,選擇了踏足美國這塊富有挑戰精神的土地,在那個奉行“實力主義”的國家裡,他逐漸建立起迅速的行動力,同時遇上了一路支持他追夢的“美國爸爸”;而“美國爸爸”那種言出必行的果斷,以及捐贈財產時的那份豁達,也讓他着實感到驚訝。
“不要將自己腦中所思考的東西,只是放在心上,而是要與周遭的人辯論交鋒,如此才能夠讓想法再往前跨進一步。透過辯論,經常能讓一開始只是假設的結論,變得更加清晰正確。相反的,對於別人所提出的意見,也應該要藉由辯證來加以解析。”
經常把“Non”掛在嘴邊的法國人,習慣通過否定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誠實道出自己的心底話是基本禮儀,因此承認自身極限,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才能讓事情順利完成。與之相反,講求和諧共處的中華文化,建立起圓滑的人際關係十分重要,上善若水,平易近人反而更容易獲得成功。正如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氣候,在旅程出發前必須了解當地天氣,而不同國家所存在的文化差異也影響着人的特質。學習另一種語言,就是把自己融到另一種文化中,從而找出另一個自己。適者生存,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進化。
林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