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碾子與龍骨
古代的藥碾子是傳統中醫碾藥、製藥的重要工具,主要由金屬的碾槽和外觀像車輪的碾盤組成。那些展出的藥碾子歷盡了數百年的風雨打磨,更顯得古老、質樸和滄桑。許多藥材飲片,如赤小豆、酸棗仁、白寇等,便是通過藥碾子使之分解、脫殼,也使其大小切面得以配合煎煮應用,令重要飲片經過配置後能發揮較佳的藥性作用。
藥碾子的使用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雙手推動碾輪做研磨動作,主要靠雙臂和腰背的力量,對體力要求很高,對短時間內精準地磨碎某些藥材最為適合;另一種方式是利用雙腳來踩碾輪做研磨,舊時很多從業人員還喜歡一邊坐着踩碾輪,一邊手不釋卷地研讀醫書呢,這種方式相對輕鬆,應用於研磨要求不高的藥材加工。
雖然現代化的研磨工具似乎更先進、更省力、更能達到標準化程度,但藥碾子也有優點,它可以比較人為地控制藥材的粉碎程度,因為各類藥材需要不同的粉碎程度來配藥,尤其是中藥,顆粒過大或根本沒有粉碎,則會影響煎藥的效果,而粉碎顆粒過細又容易在煎藥過程中導致結塊和糊鍋。恰恰,很多現代化粉碎機不容易拿捏藥材的粉碎程度,而藥碾子作為傳統醫學等結晶,在有經驗的使用者手中,在他們的獨特眼力監測下,手眼並用,仍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統醫學無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不過如今,它已無法超越現代醫學。
許多人感嘆《本草綱目》這類書籍的偉大,卻並未系統地研讀,哪怕瀏覽過。其實,醫學是一門靠經驗積累的學科,古代既然沒有科學的、現代的工具和思維,那麼治病就更靠經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古代的醫學、藥學專著註定了泥沙俱下,有些方法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有些就純粹是臆想的產物,今人哪怕沒有接受過醫學培訓,也會覺得荒誕。(三之一)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