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令人深思的鬧劇
驢得水的故事是講述民國時期,四個來自城市,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孫恆海、裴魁山、張一曼、周鐵男,為了改善中國農村的教育,深入窮鄉僻壤建立了一間三民小學。四人因為經費不足(當然也為了各自的私慾),所以虛構了一頭叫驢得水的驢做第五個、負責教英文的老師,從教育部領空餉,但馬上這個謊言便面臨被拆穿的風險——教育部特派員的巡視,於是四人為了瞞騙特派員便找來了一個鄉下鐵匠冒充教英文的驢得水老師,然後謊言便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驢得水的劇本固然十分出色,但個人認為在呈現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在它喜鬧劇的水面下,潛藏着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用錯誤的行動去達成正確的目標,是正確的嗎?所以在呈現上,如果太過偏向鬧劇,會容易令觀眾忽略其中的深意,但如果太過嚴肅,又會失去了劇本的原意。在處理上,導演給每個主要角色的演員都安排了一個打破第四面牆、直接面對觀眾的“才藝表演”,在每個顯得悶場、嚴肅的時候就出來插科打諢,調動觀眾的情緒。
個人最讚賞的一幕是眾人為了騙來捐款的慈善家羅斯先生,而強迫校長女兒佳佳和鐵匠結婚,結果被鐵匠老婆撞破,眾人雞飛狗走。在這一幕中,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目的、行動,但羅斯先生這時卻已經完成了所有行動,沒有了目的,只能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這時飾演羅斯先生的演員,卻在舞台的正中央,表演才藝平板支撐,這樣一來原本最不顯眼的角色,便成為全場的焦點,而且其他不斷因各種原因走動的角色都會跨過他,在做平板支撐的羅斯先生卻又不能動,將原本劇中一句不知所措用如此活靈活現的方法呈現出來,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另外,我也很欣賞這次演出對原劇本的一些改動,在原劇本中,裴魁山對張一曼求婚的一幕,她雖然拒絕了裴魁山,但卻是帶着喜悅的欲拒還迎,但在下一幕,卻又被鐵匠下體的“特長”吸引,與他發生關係。在演中出,這一幕被改為張一曼直接拒絕裴魁山,因為她想要更加享受這個世界,結婚綁死在一個人身邊,不是她想要的。這裡有明顯的女性主義象徵,具體在演員的演出上,原版的張一曼所追求的是性慾上的滿足,我會用“淫”來形容。而在演出中的張一曼所追求的卻是更高一層次——女性的解放,所以演員的一舉一動,尤其是眼神中都透露出一股自信,我會用“媚”來稱呼這感覺,就因為有了這種自信,在鐵匠侮辱她,她不停自摑的那一幕才會顯得那麼令人於心不忍,彷彿每摑一巴都會從她身上刮下一層自信一樣。
在足球比賽中,球員只有一成時間是控球在腳,其餘九成都處於無球狀態,套用在演出中,就是有戲份時和沒有戲份時。在這個故事中,校長是大部分事件的推力,飾演校長的演員需要非常大的能量去帶動其他角色,但又不能太過強勢,以免破壞校長在故事中帶點傻氣的性格。飾演校長的演員不論在有戲或冇戲時都充滿能量,尤其在冇戲時,對別的角色對白和動作的反應也是十分到位,感謝她用一個個眼神、一次次眉毛的抖動、肩膀的聳動,把一個帶點堅持,卻又有點市儈的校長,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觀賞場次:2021年7月10日晚上)
不姓潘的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