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的情意結
退休後,閒暇的時光多了,常去的地方,就是公園和海邊。
帶着一個小包包,裏面有一些零碎的隨身用品。其中,在整個夏天,我都會帶着一把扇。
也許,會有人笑我:現在都什麼時代啦?風扇都落後了,到處都有冷氣,你還用扇?想扮唐伯虎去哄哄秋香姐麼?
不錯,時代是進步的,但是有些事物,不論是在文化層面上,或實用層面上,都還是保留着它的價值。
我說的,正是像扇這樣的物品。
在實用的層次來說:雖然都市中很多地方都有風扇、冷氣;但到了一些公園,未必能完全避開困窒的熱浪。一扇在手,可以逍遙自在地享受一陣陣的微風,驅散身上的悶熱,而且,更能驅趕一些公園、空地上的蚊、蟲;你說:小小一把扇,不仍然是有用處而且攜帶極為方便的麼?而在精神文化的層面來說,扇子的出現,已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文人對扇子更重視,把它當成文化交流的“紅娘”,喜歡在上面題詩、寫畫,以表心曲,以作觀摩。有些文化精髓,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比方說《桃花扇》,它就記述了李香君的高潔堅貞女性形象。諸葛亮手中的羽扇,似乎是他智思的啟動點,只要搖幾搖,強虜就灰飛煙滅了(也可以形容公瑾當年)。《西遊記》中的鐵扇公主,神通廣大令人艷羨。而濟公和尚手上的破葵扇,卻能扶貧濟困、懲惡鋤奸……
有人說“秋扇恐見捐”,難道現代人真的嫌棄扇子了麼?不然,我每天早上散步,常遇見好幾位退休老同事,有的去街市買菜(做一家之“煮”),有的是送孫兒上學,有幾位還在當義工……雖是“過時”的一族,但既平凡又美善,不也像扇子一樣耐用麼?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