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辯而不傷害
百事公司執行長盧英德說,爸爸教導她改變解讀世界的方式。“他教導我,不論別人說什麼,先假定他沒有惡意。”這個小小的轉念,可以帶來巨大的效果。“你會很驚訝的發現,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一個問題或一群人。當你預設別人有惡意,你會憤恨不平。但抹去憤怒,假定別人是善意的,你會有驚奇感。”拿掉防衛姿態,你才能真正傾聽別人的聲音,別人也才能真正聆聽你的想法。
【摘自:〈“別預設別人有惡意”十位CEO分享父親傳授的人生哲學〉,張詠晴,天下雜誌,二○一八年八月】
“既然網絡討論諸多風險,為什麼還要討論呢?”很多朋友不理解我。我喜歡討論,且特別喜歡去龍蛇混雜的討論區。首先是因為那裡的人都有共同愛好,其次是不認識對方,比較容易放下情感關係,即使不歡而散,也不會影響生活。討論區網民水平參差、階層複雜的特點,正好給我一個“見眾生”的機會。
學校和書本讓我們“見自己”,參與高水平的比賽或交流可以“見高山”,而深入社群做志願工作、到龍蛇混集之地感受生活則是“見眾生”。不怕得罪人,冒風險嗎?當然有可能,但總不能先預設別人懷有惡意。其實思想碰撞會產生腦力激盪,不僅相互促進,也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增加討論的影響力。只要放下成見,我們不難發現,真正開拓我們視野的,不是支持者,而是不同意見的人,因為他們擁有你所沒有的視角和人生經歷。
網絡讓我們的思考無遠弗屆,如何一方面擁抱言論自由的空氣,又不致誤人誤己,是我需要持續修煉的課題。
(論網絡言論自由 · 九)
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