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夏、梵衍那國到阿富汗
梵衍那國,東西二千餘里,南北三百餘里,在雪山之中……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
——唐 · 玄奘《大唐西域記》
執筆之時,阿富汗舉國混亂,首都喀布爾機場數以萬計民眾倉卒出逃的照片屏霸各社交平台。在此之前,美國還研判撤軍後,塔利班需兩至三年時間才能控制阿富汗。結果,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完美詮釋兵敗如山倒,只消數天,塔利班已迅速佔據大半壁江山。
一直想走一趟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沿佛教東傳的足跡走一回阿富汗,從巴米揚,再到哈達佛寺遺址、艾娜克遺址等古佛寺遺跡,還有源自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阿富汗東部哈達的犍陀羅佛教藝術。
早在二千年前,位於阿富汗中部高原興都庫什高山上的巴米揚山谷,已是佛教盛行的宗教、文化、藝術中心。佛教正是自巴米揚傳至中國的西域,再進入漢地,不少學者認為,中亞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遠大於印度。
西行取經的玄奘便在傳世之作《大唐西域記》的〈卷一 · 三十四國〉中
,記載了當時梵衍那國的盛況:“……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這具立佛石像,便是二十年前被塔利班炸毀了的巴米揚大佛。
司馬遷筆下的大夏國範圍在今日阿富汗境內,這個絲綢之路中亞段上的古國,曾是大夏、貴霜帝國、帖木兒帝國等多個強大帝國的首都之地,地理位置造就了它曾擁有厚實的歷史、宗教、文化底蘊,如今,一切已毀滅於戰火。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軍入侵,乃至二十年前美軍挺進,戰火屠城,一切灰飛煙滅。
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