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音韻學
毋庸置疑,顧炎武是古今難得一見的大才、通才,既博學且專深。倘若生逢其時,風雲際會,當有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作為。不過,有如清人趙翼《題元遺山集》詩句所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國破家亡的慘痛遭遇也成就了顧炎武旨在濟世致用的大學問。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聖賢都是發憤著書的。天下太平、生活富裕的小時代,大概也出不了顧炎武這樣的大學者。
顧炎武學問廣博,但音韻學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顧炎武治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以明音韻為治學的根本。他提出由音韻文字而通經子百家的口號:“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諸子百家之書,亦莫不然。”顧氏《音學五書》是學習研究古音者必讀之書。所謂《音學五書》包括《音論》三卷、《詩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是清代研究古音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陳第“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正確認識及《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列舉古今音異字例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審核《詩經》一千九百餘入韻字與《廣韻》韻部比對,離析唐韻,重定古韻為十部,開清人科學研究古韻部之先河。顧炎武自述寫作經歷:“予纂輯此書幾三十年(《音學五書 · 後序》作二十年),所過山川亭障,無日不以自隨,凡五易稿,而手書者三。”
顧氏本人對《音學五書》也相當自負:“天之未喪斯文,必有聖人復起。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者,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實有望於後之作者焉。”(《
音學五書》自序)自比孔子刪訂《詩經》。
(九之四)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