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五
2021年10月01日
第D07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二弦)“三毫子”年代

“三毫子”年代

前幾天,在“演藝版”讀到梯亞撰寫的〈三毫子一杯咖啡〉的影圈往事趣聞,圖文並茂,不由得勾起了筆者對港澳三毫子消費年代的回憶。

三毫子,在今天,根本就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三毫子卻是可以用來買到東西的。例如:一杯咖啡三毫子,一碗細牛腩麵(粉)也是賣三毫(大碗則要五毫);冷飲呢,一個蓮花杯雪糕小的三毫,大的要五毫;而在戲院門口替人家擦皮鞋的,擦一雙是兩毫,加塗白蠟則也要三毫了。當年物價和今天相比,數字相差懸殊,難怪在當年的粵語片情節中,情侶雙雙去飲個下午茶,一般埋單都只是一元幾毫的交易而已——甚至,拍“齋拖”的多情兒女亦不乏人。

再說到坊間通俗文化產品,例如當年在港澳報攤書坊中,最搶眼的流行小說,便曾被統稱為“三毫子”小說。四、五十年代,寫這種通俗小說的作者比較出名的,有李我此君,他成名的第一部坊間流行小說,是以“蕭月白”為主角的那一部。另一位多產的“三毫子”小說作者是任護花,他既是當年《紅綠晩報》的督印人,又以周白蘋的筆名寫出了《中國殺人王》、《牛精良》兩套(共十多集之多)通俗說部。以寫言情小說的,當年也有望雲、傑克、侶倫、靈簫生等,作品在報章副刋連載後,便立即出版於報攤、書坊出售,由於有一段時期定價為三毫子,故便以“三毫子”小說為別號。

然而,在當年另一方的物價卻有天淵之別。我說的是解放前夕的內地,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接近全線崩潰,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後來在小店吃一碗麵也要幾萬元“法幣”(筆者也曾經歷過這個慘痛時代)。我記得,當年看過一部上海崑崙公司拍的電影《萬家燈火》,那個從鄉間流浪到上海投親的漢子,在戲院門口替人擦鞋餬口,聲聲呼喚:“擦皮鞋啊,一萬塊……”真令人感喟啊!

魯 茂

2021-10-01 魯 茂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7522.html 1 (二弦)“三毫子”年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