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第一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是判斷或者評價;第二是表達感受,例如傷心、生氣、害怕等;第三是表達產生這種感受的是什麼需求;第四是表達具體的請求,即告訴對方你期待他做什麼事。
【摘自:〈親子溝通技巧淺談〉,連麗香,《大眾心理學》,二○二一年第四期】
教育不等於說教,特別對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因為逆反心理,不容易接受師長的大道理,於是變成“雞同鴨講”。單向的說教既費力又沒有成效,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有效教育?是很多家長和教師的困惑。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覺悟而非管束。筆者認為,良好的溝通是達至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教育學者連麗香認為中國傳統的親子關係總是不經意地使用了“暴力溝通”的方式,例如:言語上的指責、否定、諷刺、任意打斷、隨意評價等。這不單無法令孩子信服,更有機會傷害其自尊,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
連麗香認為馬歇爾博士提倡的“非暴力溝通”,可以在青少年教育上獲得更好的成效。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非暴力溝通”三大原則?連麗香舉例,當孩子夜歸,我們首先需要指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很晚了,一直都找不到你,現在你回來真是太好了。再道出感受:你不回來,媽媽會好擔心的,因為我希望你安全。然後說出意見:你需要知道夜歸潛伏的危機;最後是請求:希望你下次按時回家。
如果以上方法仍然無效,是不是需要“暴力溝通”?當然不能,因為暴力不僅沒有效果,還會讓彼此關係破裂,連帶其他問題也會受影響。教育是需要等待的——循循善誘,持之以恆。孩子有天碰壁,看到不離不棄的父母,才會迷途知返。
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