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母親早逝之謎
秋天,碧空如洗,萬里無雲。我在廣州的長洲島舊書攤買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只見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赫然擺在第一頁。翌日,我登上前往潮州的高鐵。在快速奔馳的鐵軌上,把韓愈那篇文章再從頭看了一遍。心中除了感慨,還充滿疑惑。
下午,我穿過潮州昌黎路和古城牆,沿着廣濟橋過了韓江,上岸便到了韓文公祠。韓江、韓山、韓文公祠,一切都與韓愈有關。韓愈,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昌黎先生。五十一歲時,因為上書阻止唐憲宗迎接佛骨,被貶到偏遠的潮州。“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他就是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作為貶官,耿直而富有責任感的韓愈勸農教化,讓廢學久矣的蠻荒之地如沐春風。宋元明清,潮州學人輩出、儒士如雲,不乏晉身朝廷命官者,當代更有一代宗師饒宗頤先生名滿天下。而這一切的源頭,應該與唐代這位落難刺史不無關係。僅僅八個月,韓愈的名字乃至郡望,讓潮州人記住了千秋萬代,從為官到治學,其人格魅力經久不衰,怪不得歷史評價他“功不在禹下”。
韓文公祠,這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結構最宏偉的韓愈紀念祠,裡面傳遞出許多歷史信息,其中包括韓愈的家世。我一直很好奇,是怎樣的家庭教育成就了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怎樣的家庭薰陶,讓這位文人兼政治家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多次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為國盡忠?中國歷史上傑出文人多如牛毛,但能有偉大政治建樹的,實在鳳毛麟角。
遺憾的是,看到韓愈的家庭情況時,我不免唏噓。韓愈並沒有完整的家庭!
《新唐書》明確記載韓愈“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不幸的是,“生三歲而孤”。也就是說,他三歲就成為孤兒,父親應是此時離世的,無法將學問和品格及時影響韓愈。
那麼,韓愈的母親呢?
(三之一)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