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森林面積蓄積連增卅年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八日介紹,在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方面,重點開展了保護與修復,組織實施了大規模國土綠化、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工程,天然林面積蓄積量大幅度增加,森林總碳儲量的百分之七十八來自天然林,中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三十年保持了雙增長,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持續增加。
新增濕地三百萬畝
李春良介紹,在草原生態系統,通過推進草原保護修復,實施了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補助等措施。二○二○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百分之五十六以上。
在濕地生態系統,“十三五”期間實施了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五十三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濕等補助項目二千餘個。新增國家濕地公園二百○一處,新增濕地面積三百○四萬畝,修復退化濕地七百○一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了五成以上。濕地生態系統持續向好,水質改善,候鳥種群數量顯著回升。
在荒漠生態系統,持續開展了四十三年的“三北防護林”建設、二十一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十五年的石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還採取了劃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國家沙漠(石漠)公園等多種措施。據監測,中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三千四百三十六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一千九百八十平方公里。
保護物種穩中有升
在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從二○○一年開始實施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將大熊貓、東北虎、金絲猴、朱、蘇鐵等十五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確定為重點工程。採取拯救措施,全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十八。九成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百分之六十五的高等植物群落和百分之七十一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旗艦物種的傘護效應顯著發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主體穩中有升,麋鹿、普氏野馬、朱等野外種群從消失到恢復重建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效。
在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方面,已建成一百六十二個植物園,收集保存了野生植物兩萬多種,已基本完成蘇鐵、棕櫚和原產中國的重點蘭科、木蘭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保存。
在野生動物遺傳資源保護方面,構建和完善野生動物救護繁育機構和種質基因庫。支持建設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保護中心、貓科動物研究中心、亞洲象保護研究中心等,收集保存了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遺傳材料和基因,共計超過八百個物種二十二萬份全基因組的DNA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