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什麼?
無意中看到葡萄牙兒童電影《童黨小霸王》(Aniki-Bóbó) ,萬分喜愛。由二○一五年離世的導演曼諾 · 迪 · 奧利維拉執導的第一部長片。
故事由波爾圖的一群小童進行,內容暫且不在此透露,但裡頭孩子的自由遊戲情景,令人嚮往:孩子們遊戲的空間,是街道與河流,成年人以為通往未知的階梯,以為危險、不可行的屋頂,是孩子們的秘密通道、建立童黨人際關係的捷徑。電影裡,兒童攀爬在斗羅河船隻的桅桿上,在帆船之間游水/逃亡,在鐵軌上方的坡道上因為看到火車通過而歡欣跳躍。故事發展驚心動魄,各種冒險情節如果沒有這些城市空間配合,就會顯得蒼白。
導演甚至將遊戲作為電影名,將孩子們玩“Aniki-Bóbó”的過程拍下來。一個遊戲,總結整齣戲,清楚陳述了孩子們的痛苦、渴望、罪惡感、愧疚、悔恨都是巨大而強烈的。
最可愛的一場,是小朋友“老積”的社交:導演刻劃了孩童們如何“模仿”大人,進到成年人的場域——雜貨舖,有人斯文有禮,有孩子滿嘴粗口。
兒童在此自由遊戲、視自己為街道的主人、城市當下的主人,是電影令人敬佩的精神,兒童的精神。
確保兒童的自由,同時需要成人去捍衛與守護。在這部電影中有個重要的成年人角色——一位雜貨舖老闆,他因這群孩子的“天真”吃盡了虧,卻遲遲未介入兒童的遊戲。最終關頭的“介入”,是其中一個孩子遭遇生死關頭,另外則是預感一個孩子無法負擔承罪的愧疚。
為童年“挺身而出”,確定站在孩子這方。我一直以為是二戰後,人類集體的反思後,所餘下最重要的“禮物”,而這樣的決鬥,在一九四二年,已在各種敘事裡透露。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