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1年10月18日
第C07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避稅天堂打擊窮國

富人和企業逃稅,影響窮國稅收至深。

避稅天堂打擊窮國

早前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以《潘朵拉文件》之名,再度揭露多國領導人、全球政經精英和名人利用離岸公司隱瞞資產、逃避稅務及迴避利益申報制度。文件中所涉及的地區及人物廣泛,資金也十分龐大,令人嘩然。據報道,《潘朵拉文件》今次揭露的只是頭一批,看來可能還有好戲在後頭。

避稅天堂這樣的另類黑色經濟,已變成以傷害大多數人利益,來包庇少數利益的一種系統,樂施會曾稱之為“百分之一人的經濟”。有歷史學家指避稅天堂的源起,可追溯到殖民時代。

美國柏克萊大學歷史系教授凡妮莎 · 奧(Vanessa Ogle)就此有一本研究著作《帝國結束和避稅天堂崛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歷史脈落,殖民主義如何與權貴財閥的避稅行為掛上密切關係,令到曾被殖民宰割的第三世界國家,其財富不成比例地流失。

事實上,避稅活動由來已久,但到非殖民化最高峰的一九五○至六○年代,亞洲和非洲許多殖民地爭取獨立,殖民帝國瀕臨瓦解,此時避稅天堂突然激增。這由於歐洲殖民精英在殖民地所擁有的資產,他們不甘於調回祖家後面對高水平的稅率,但留在原殖民地又害怕新獨立政權對他們的資產,作出報復式徵稅和流動限制,他們遂轉向願意包庇他們財富而又低稅收的第三地如瑞士、列支敦士登、巴哈馬、百慕大、開曼群島等,從而推動了避稅業務的擴張,同時使到剛取得獨立的前殖民地,在非殖民化前夕即出現大量資本外流。

這種資本外逃現象和避稅天堂的崛起,對擺脫殖民獨立的新國家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原本希望啟動經濟增長計劃,來推動國家發展,結果無米可炊,只能依賴外國援助和國際機構的貸款,並降低門檻企圖吸引外國投資,有些國家甚至不惜被第二次變相殖民。

避稅天堂特別制定的超低稅率、自由規則和寬鬆法律,不僅鼓勵了前殖民精英“夾帶私逃”,不少經濟寡頭、商業大亨、名人政客,也紛紛建立離岸戶口。早在《天堂文件》已揭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竟然也從事大量離岸投資,而且被發現其中有投資在高利貸公司,豈不諷刺哉⁈

從中可見避稅天堂令富人更富,進一步拉大全球貧富差距。我們可用瑞士信貸數據為分析基礎,這顯示出全球六十二名富豪擁有的財富,可抵全球最窮人口財富的一半。當政府財政收入因避稅活動大減時,便無法對付嚴重的貧富懸殊,這對第三世界窮國打擊至大,他們的富裕精英也急不及待參與避稅活動。大家都要透過財技和避稅行為令財富以最快速度滾帶,造成今天已沒有辦法扭轉的量化寬鬆現象,熱錢流竄、百物騰貴,然後再推行緊縮政策要老百姓埋單。特別現在還要面對不見盡頭的疫情,發展中國家的財政預算因稅收損失和借貸困難,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

張翠容(香港戰地記者)

2021-10-18 張翠容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0726.html 1 避稅天堂打擊窮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