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遊記看昔日洛陽
洛陽是個好地方,四月旅遊回來,一直沒有時間好好寫寫。最近意外發現有一本民國時期的《洛陽遊記》,作者是元代詩人、畫家倪雲林的二十一世孫,倪錫英。他的這本書寫了他在一九三七年二十六歲時,與一幫友人從徐州前往洛陽,並在洛陽遊覽白馬寺、平樂村、龍門石窟、關公墓等地的經歷。
說是洛陽遊記,倒有一半是描述前往洛陽的路上。當年徐州到洛陽需要坐二十多小時的火車,一路經停很多小站。從作者的筆下,我才知道商丘這個地方有張巡廟,為着紀念唐朝“安史之亂”時,曾有張巡英勇抵禦叛軍;也才知道,原來偃師這個地方早在帝嚳時期,就已經以“西亳”的名字存在過,因着周武王伐商成功,在此偃旗息鼓,而得新名“偃師”,等等。
其實,作者寫的洛陽對我來說,既熟悉又不熟悉,他把洛陽比作中國的巴比倫,因為這座城裡,“昔日偉大的建築,均隨着風風雨雨,同歸物化”。而且,文物流失非常嚴重。
以龍門石窟為例,那時有很多外國人重金購買石像的頭,帶回去以作炫耀。作者一邊感嘆於帝國主義資本的勢力竟然延伸至此,另一邊哀慟於國力羸弱下龍門的不幸。
他眼中的洛陽,曾因國民政府“遷都”至此一度熱鬧,卻又因“遷都”回南京而重歸清冷沉寂。當年的洛陽,飽受戰亂之苦,民生凋敝,一如他書中的圖片,因為時代,只有黑白的底色。作者甚至生出這樣的疑問:“一代的繁華帝城呵,如今向何處去找尋?”
那麼,向何處去找尋?答案自然是向今日去找尋。今日的洛陽,白馬寺修葺一新,龍門石窟光芒萬丈,關公墓也已由塚而廟、由廟而林,麗景門依然城垣高厚、重門疊關,重修的應天門、天堂和明堂連成一線,氣勢恢弘,想來作者若能站在車水馬龍的洛陽街頭,必得由衷感嘆:“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
楊 菁